问俗竟如何,家家茅结庐。
有村皆种竹,无地不通车。
秉穗赓多稼,鸡豚乐比闾。
但令安作息,海宇即豳居。
问俗竟如何,家家茅结庐。
有村皆种竹,无地不通车。
秉穗赓多稼,鸡豚乐比闾。
但令安作息,海宇即豳居。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家乡螺阳风土人情的细腻观察与赞美。首句“问俗竟如何”,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对地方风俗的探索,随后通过“家家茅结庐”描绘出乡村的朴素风貌,展现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状态。
接着,“有村皆种竹,无地不通车”两句,既展现了螺阳地区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也暗示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交通的便利,预示着经济活动的繁荣。
“秉穗赓多稼,鸡豚乐比闾”则进一步描绘了农耕生活的场景,农民们在田间劳作,鸡豚在村落中自由奔跑,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这里的“比闾”不仅指邻里之间,也暗含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最后,“但令安作息,海宇即豳居”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安居乐业,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如同古代诗人所描述的淳朴、和谐的豳居一般美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帆卸西湾侧。望康庐、老峰面目,旧曾相识。
岁岁滔滔江浪远,回首暮云空碧。
今想见、发痕全白。
眠鹿矶头茅屋烂,问草堂、谁管真泉石。
还更有,青牛迹。老峰点首如招客。
道十年、玉斗窗间,两成疏觌。
赢得老夫谙阅世,不作少年太息。
看雨馀、依旧青山色。
汶上归来重过我,最峰头、新长芝堪摘。
分半席、共横笛。
由来高士怜曲糵,为有和气如三春。
一朝骤见四从事,使我颂德思伯伦。
官醅亦自有妙理,风味不如家酿醇。
掀髯抆拭玉荷叶,消忧破闷还天真。
此公胸次有酝藉,酒馨且旨如其人。
平生误学独醒客,醉乡有地堪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