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霞香点万书堆,手倦抛书拨篆灰。
多少旁人迷指顾,是天台不是天台。
片霞香点万书堆,手倦抛书拨篆灰。
多少旁人迷指顾,是天台不是天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书斋主人在桃林书屋中沉浸于阅读的情景。首句“片霞香点万书堆”以“片霞”比喻书海中的一页页书籍,香气四溢,形象地展现了书屋内书籍之多与书香之浓。次句“手倦抛书拨篆灰”,生动地刻画了读者阅读至疲倦时,放下手中的书卷,轻轻拨动篆香灰的情景,既表现了阅读的专注,也透露出一丝慵懒与闲适。
后两句“多少旁人迷指顾,是天台不是天台”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对比旁人的迷惑与自己的沉醉,突出了书屋主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仿佛置身于知识的“天台”之上,享受着精神的盛宴。这里的“天台”既是真实的地理概念,也是象征性的,代表了知识的高峰和精神的归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读书的乐趣与深意,以及对知识的无限向往。
武夷六六峰,皆堪著晦翁。
晦翁苟不来,六六峰皆空。
翁兮一寄迹,天柱泰岱同。
翁兮一洗耳,九曲洙泗通。
鸢鱼景尽到,草树春无穷。
注目端我躬,稽首俯我胸。
木石有敬色,岩壑卑仙风。
我欲往从之,道远忧忡忡。
虽未入其室,久已冒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