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骨嶙峋惊拔地。千尺藤萝,盘壁蛟龙势。
茅屋半间风打碎。个中应有幽人睡。
门外片尘飞不起。嫩绿新蒲,杳霭江湖意。
倘许移家来画里。一廛请隶无怀氏。
石骨嶙峋惊拔地。千尺藤萝,盘壁蛟龙势。
茅屋半间风打碎。个中应有幽人睡。
门外片尘飞不起。嫩绿新蒲,杳霭江湖意。
倘许移家来画里。一廛请隶无怀氏。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以龚半千之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之美。
首句“石骨嶙峋惊拔地”,以“石骨”形容山石之坚挺,以“惊拔地”描绘其突兀而起的气势,展现出山石的雄伟壮观。接着,“千尺藤萝,盘壁蛟龙势”,藤蔓如同蛟龙般蜿蜒盘绕在峭壁之上,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生长的旺盛与生命力的蓬勃。
“茅屋半间风打碎”一句,虽言“风打碎”,却并非悲凉之意,而是通过风吹动茅草的场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这间半掩的茅屋,仿佛是隐居者的栖息之所,与外界的喧嚣隔绝,自成一片宁静天地。
“门外片尘飞不起”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幽与纯净,即使有微尘飘落,也难以在门外停留,可见空气之清新,环境之整洁。
“嫩绿新蒲,杳霭江湖意”两句,以“嫩绿新蒲”象征新生与希望,同时“杳霭江湖意”则表达了对广阔天地、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象,更寄托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憧憬。
最后,“倘许移家来画里。一廛请隶无怀氏”表达了诗人愿意融入这幅画中世界,与隐士共居的愿望。这里的“无怀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理想社会的象征,意味着诗人渴望找到一个远离尘嚣、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画面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
渭水逶迤白日净,陇山萧瑟秋云高。
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
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埽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
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
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
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买陂塘、尽栽莲种,白莲花比红好。
贪伊多藕休伤叶,看作露房偏早。花卖了。
把叶叶、香萝包饭尝新稻。芙蓉半槁。
又子乳茨菰,笋肥茭白,生满接洲岛。
荷花荡,似向姑胥取到。菱歌禁得多少。
鵁鶄鸂鶒休争宿,尽有五湖烟草。君莫笑。
舟上女、搴裙踏藕多娇小。莲茎弄倒。
令谁佩风裳,三秋历乱,蒲柳笑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