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轸此归元,料晋绛英灵,飒爽弓刀能杀贼;
常山悲喋血,仗平原家祭,苍凉旗翣与招魂。
先轸此归元,料晋绛英灵,飒爽弓刀能杀贼;
常山悲喋血,仗平原家祭,苍凉旗翣与招魂。
这首挽联以对仗工整、情感深沉见长,通过历史典故和场景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
上联“先轸此归元,料晋绛英灵,飒爽弓刀能杀贼”中,“先轸”是春秋时期晋国名将,此处借指逝者,以“英灵”赞其英勇,以“飒爽弓刀”形容其战斗姿态之矫健,暗示其在生前为国为民英勇杀敌的形象。“能杀贼”则直接点明了其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其功绩的肯定与敬仰。
下联“常山悲喋血,仗平原家祭,苍凉旗翣与招魂”中,“常山”与“平原”均为地名,此处可能寓指逝者生前活动或牺牲之地,通过“悲喋血”描绘出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以及逝者英勇牺牲的悲壮情景。“仗平原家祭”则表明了后人对逝者的追思与祭祀,体现了家族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苍凉旗翣与招魂”中的“旗翣”指的是丧葬时使用的旗帜和帷幔,而“招魂”则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一种仪式,旨在召唤亡灵回归,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通过历史典故与具体场景的结合,既展现了逝者英勇的事迹与高尚的品质,又表达了后人对其深深的怀念与哀悼之情,是一幅充满深情与历史感的作品。
太学士千数,济济多白袍。
其中靡不有,令人愧遁逃。
风俗且如此,焉能独守高。
详择乃其道,或得贤与豪。
近复失段子,呜呼命不遭。
吾生得觊豁,谁能置圈牢。
武或万人敌,何用学六韬。
文士亦龌龊,劳心徒忉忉。
利害竟何许,相去九牛毛。
脱略或吾事,青松隐藜蒿。
麟凤岂仰见,狐狸多叫号。
如不卜清旷,乐此阮与陶。
文思韩吏部,诗见杜工曹。
挥麈谈风月,中夜声颾颾。
往往移北山,不必反楚骚。
吾道用无穷,所志各有操。
或隐身幽讨,或放迹游遨。
平生事已定,用心奚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