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帽青鞋霁雪前,丛林遥望七灯悬。
乾坤万古空王劫,水月三生大士缘。
下界风幡摇贝阙,上方云磬落金田。
踟蹰未办西归衲,杖锡香林对惘然。
皂帽青鞋霁雪前,丛林遥望七灯悬。
乾坤万古空王劫,水月三生大士缘。
下界风幡摇贝阙,上方云磬落金田。
踟蹰未办西归衲,杖锡香林对惘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朱吴与友人于晴日之下,漫步至观音禅院的场景。首句“皂帽青鞋霁雪前”,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形象,皂帽与青鞋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常服,而“霁雪”则暗示了天气的清朗,为整个画面铺垫了明亮的背景。
“丛林遥望七灯悬”一句,将视线引向远处的寺院,七盏灯火在丛林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接下来,“乾坤万古空王劫,水月三生大士缘”两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宇宙万物和人生哲理的深思。乾坤万古,空王劫,暗示时间的永恒与生命的无常;水月三生,大士缘,则寄托了对轮回与因果的思考,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下界风幡摇贝阙,上方云磬落金田”描绘了寺院内外的景象,风幡摇曳,贝阙(佛教中供奉佛像或法器的建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而上方的云磬(可能是某种乐器或象征物)落在金田之上,增添了禅院的庄严与神秘感。
最后,“踟蹰未办西归衲,杖锡香林对惘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面对寺院的静谧与美好,诗人似乎有所触动,但又未完全放下世俗的牵绊,表现出对出家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杖锡(僧侣行脚时所持的锡杖)与香林(种植着香木的树林),既是对僧侣生活的一种象征,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与人生的独特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深度。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问今何日,旧也曾尾,东风鹓鹭。
回首念,家山桃李,归去来兮闻早赋。
梦境里、尽何妨疏散,时趁莺晴信步。
是则是、清闲自好,一点心犹怀古。
记得平世痴儿女。自灯宵、游了三五。
还次第、湖边去也,寒食清明炊未住。
是处处、是丹青图画,随意狂歌醉舞。
奈蓦被、烟花浪手,一掷残阳孤注。
须信乐极悲来,谁道是、曾歌琼树。
夕阳亭遗涴,翻得江涛似许。忍望著、□天津路。
最是鹃啼苦。算世事、消把春看,还有落花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