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大酺.越调春雨》
《大酺.越调春雨》全文
宋 / 周邦彦   形式: 词  词牌: 大酺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0)
注释
青玉旆:比喻新竹。
旆,古代旗末燕尾状饰品。
铅霜:指竹子的箨粉。
流潦:道路积水。
兰成:庾信,字兰成。
初仕梁,后留北周。
卫蚧清羸:晋卫阶美貌而有羸疾。
平阳客:后汉马融性好音乐,独卧平阳,闻人吹笛而悲,故称平阳客。
青芜国:杂草丛生地。
红糁:指落花。糁,米。
翻译
昨夜的烟雾已经散尽,四处听不见鸟儿的啼鸣,只有飞落的雨滴敲打着屋顶。墙角处那葱翠的竹子,皮上的箨粉都已被冲洗干净,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湿气使琴弦都已变潮,蜘蛛网吹粘在竹帘上,寒意直透进厅屋之中。客舍四周寂静无人,屋檐的水溜滴个不断,不觉得使人睡眼朦胧。怎奈愁闷至极连连惊醒,恍惚的梦境难成记忆,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
远行之人,归心似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泥泞的道路上积满雨水,车毂难行,归期难卜。真是无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样因思乡而憔悴,因忧愁而像卫蚧那样清瘦弱羸。旅途滞留,因顿清闲,更易愁损心目。难怪当年客居平阳的马融,听得笛声便会伤心得双泪直流。更何况原本繁花盛开的庭园,被风雨摧残得满目萧瑟,杂草丛丛;凋落的花瓣片片点点,满地铺红;门外的樱桃已大如豆粒。在这愁风苦雨后的夜晚,有谁和我秉烛共游?
鉴赏

这首宋词《大酺·越调春雨》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景象和词人的孤独心境。开篇“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描绘了雨后的宁静,烟雾散去,春鸟悄然无声,只有雨点偶尔敲击屋顶。接着,“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形象地写出雨后的清新,墙头的植物在雨水中焕发生机。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达出雨后的湿润与凉意,以及虫声透过竹帘的微响。接下来,“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则描绘了词人独自一人,在空寂的邮亭中聆听雨声,渐感疲倦入睡。

然而,词人的愁绪并未因睡眠而消解,“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他被愁苦频繁惊扰,梦境模糊,更增其孤独之感。随后,词人借行人归心似箭,道路泥泞阻碍,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的无奈。他的身体状况也变得憔悴,容易触景生情。

最后,“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以平阳客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哀伤,连笛声都充满了哀怨。门外的景色更是萧瑟凄凉,满地落花和荆桃,让人倍感寂寥。结尾以“夜游共谁秉烛?”问句收束,进一步强化了词人无伴的孤独和夜晚的寂静。

整首词以春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介绍
周邦彦

周邦彦
朝代:宋   字:美成   号:清真居士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生辰:1056年-1121年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作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
猜你喜欢

赵州和尚赞

眼似鼓椎,头如木杓。欲识赵州,八十行脚。

(0)

宝陀三句·其一

宝陀一路,来来去去。撞著鳌头,风波无数。

(0)

达磨大师赞·其二

五天竺国,东震旦土。传佛心宗,无本可据。

无本据,一苇横趋,大江东去。

(0)

送日本国僧二首·其二

大舶浮空驾浪来,顶门有眼未曾开。

南山虎口翻身出,日本生成一祸胎。

(0)

铁笛倦长吹

铁笛倦长吹,虚空剑寒倚。

俯仰阴晴天,泰山不可视。

荡桨归白云,回首沧波里。

人生无百年,世事已如此。

既与荣辱同,兴废乃相似。

春风从何来,纷纷竞桃李。

至士本无心,误为诗所使。

纵步夕照间,养性在芳芷。

天涯一夜杜鹃愁,万里行人度湘水。

(0)

偶成

东风玉勒马蹄轻,多少游人上凤城。

燕子不来春寂寞,海棠花发近清明。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黎庶昌 陈宜中 石安民 韩滉 林藻 徐世隆 廖燕 袁郊 刘燕哥 薛元超 耶律履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