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这首宋词《大酺·越调春雨》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景象和词人的孤独心境。开篇“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描绘了雨后的宁静,烟雾散去,春鸟悄然无声,只有雨点偶尔敲击屋顶。接着,“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形象地写出雨后的清新,墙头的植物在雨水中焕发生机。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达出雨后的湿润与凉意,以及虫声透过竹帘的微响。接下来,“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则描绘了词人独自一人,在空寂的邮亭中聆听雨声,渐感疲倦入睡。
然而,词人的愁绪并未因睡眠而消解,“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他被愁苦频繁惊扰,梦境模糊,更增其孤独之感。随后,词人借行人归心似箭,道路泥泞阻碍,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的无奈。他的身体状况也变得憔悴,容易触景生情。
最后,“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以平阳客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哀伤,连笛声都充满了哀怨。门外的景色更是萧瑟凄凉,满地落花和荆桃,让人倍感寂寥。结尾以“夜游共谁秉烛?”问句收束,进一步强化了词人无伴的孤独和夜晚的寂静。
整首词以春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