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鸣钟馀,阡陌断行迹。
高刹隐回冈,流辽汎春泽。
新构门巷更,重临岁月积。
访禅草蘙径,翻经尘在席。
僧斋馀旧突,梵相悬颓壁。
乍见惊梦寤,沈思悔形役。
壮志悲虚遥,衰容感畴昔。
逝者今若何,余留增太息。
山雨鸣钟馀,阡陌断行迹。
高刹隐回冈,流辽汎春泽。
新构门巷更,重临岁月积。
访禅草蘙径,翻经尘在席。
僧斋馀旧突,梵相悬颓壁。
乍见惊梦寤,沈思悔形役。
壮志悲虚遥,衰容感畴昔。
逝者今若何,余留增太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访问仙居寺时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佛教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山雨鸣钟馀”,以山雨声与钟声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阡陌断行迹”描绘了雨水使得道路泥泞,行人稀少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宁静与孤独感。
“高刹隐回冈,流辽汎春泽”两句,通过“高刹”(高塔)隐没于回环的山冈之中,以及春水泛滥的辽阔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广阔,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渺小与短暂。
“新构门巷更,重临岁月积”则转而描述了寺内建筑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新修的门巷与积累的岁月形成对比,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与变迁。
“访禅草蘙径,翻经尘在席”表现了诗人对禅学的探索与思考,草蘙径(长满杂草的小路)与翻阅经书的场景,体现了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纷扰的超脱。
“僧斋馀旧突,梵相悬颓壁”描绘了僧舍的陈旧与破败,梵像(佛像)悬挂于颓壁之上,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悠久与庄严,也暗示了世事无常。
“乍见惊梦寤,沈思悔形役”表达了诗人初见寺庙时的恍然大悟,以及深思后对自己追求功名利禄的后悔,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
最后,“壮志悲虚遥,衰容感畴昔”抒发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伤。
“逝者今若何,余留增太息”则以问句收尾,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叹息,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佛教文化、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