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伤逝》,是明代诗人韩上桂所作。诗中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之情。
诗的开篇即以“日月奄其代序兮,伤吾考其何之”点出主题,感叹时光流逝,亲人已逝,引发悲痛之情。接着诗人通过“指九天以为正兮,就皋繇而陈词”,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哀思,如同向苍天诉说,寻求安慰。
“余考平生其皎洁兮,何缁尘之能集”一句,赞美逝者一生的清白与高尚,反衬出外界的污浊与不公。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善恶之间的对立,“恶若污而易浼兮,善若趋而靡及”,强调了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行笃信于重玄兮,志惟守乎先服”表明诗人自己对道德的坚持,即使面对外界的不理解与攻击,也矢志不渝。他以兰花和橘柚自比,象征着高洁与等待收获的美好品质。
“何彼昏之恣戾兮,纷不知其所仇”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及对正直之人的误解与迫害。“嫉吾考之怀正兮,汝何为其好修”表达了对逝者正直品质的敬仰,同时也对那些因嫉妒而陷害他人的行为表示谴责。
“执往衅而致咎兮,设机阱以来求”描绘了阴谋与陷阱的存在,暗示了逝者遭遇不幸的原因。诗人通过“痛灵均之迨祸兮,盛荆棘而靡扫”这一比喻,表达了对逝者不幸命运的同情与哀悼。
“彼如意之遇酖兮,怪终加乎吕媪”进一步说明了外界的恶意与不公正,以及对无辜者的伤害。诗人通过“怼矩步俾速蹶兮,彼年亦为之不延”表达了对逝者遭遇的愤怒与惋惜,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
“虽诡谋之竟售兮,鉴莫逃乎高天”指出尽管阴谋得逞,但正义终将得到昭示。诗人通过“遗二孽以相厄兮,余九死其何畏”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蔑视,以及自己即使面临九死也不畏惧的决心。
“扪余心而靡负兮,任桀犬之群吠”表明诗人坚守内心,不为外界的诽谤所动摇。通过“鹰至春而鸠化兮,觉彼目之可憎”这一比喻,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正直之人的渴望。
“薋菉葹之浸茂兮,皇涂惧其秽蓁”警示社会应警惕不良风气的蔓延,保持道路的清洁与光明。诗人提出“曰盍祖诈以阴夷兮,非余心之所忍”,表达了对欺诈手段的反感,以及自己不愿参与其中的态度。
“余逐禽而范辔兮,终无昧此幽隐”表明诗人追求内心的纯净与道德的坚守,即使在黑暗中也能保持清醒。通过“维轻重之在衡兮,揆正义而摅愤”强调了衡量是非的标准与表达不满的方式。
“苟余力之既竭兮,经重烬而未泯”表达了诗人即使付出所有努力,也不会放弃对正义的追求。最后,“余播之而不可兮,覆之又不能。身已付于波澜兮,足复履乎嶙峋”描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逝者品质的赞美、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个人坚守道德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