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帘下篆烟浓,七尺乌云幻作峰。
细润香膏融宝麝,妥安钗股颤双龙。
参鸾样巧松偏好,堕马妆新态自墉。
堪爱发光明似鉴,几回独对镜芙蓉。
水晶帘下篆烟浓,七尺乌云幻作峰。
细润香膏融宝麝,妥安钗股颤双龙。
参鸾样巧松偏好,堕马妆新态自墉。
堪爱发光明似鉴,几回独对镜芙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进行梳妆的过程中的美丽与精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梳妆的场景和细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首句“水晶帘下篆烟浓”,以“水晶帘”象征梳妆室内的高雅与清幽,而“篆烟浓”则暗示了室内焚香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环境。接下来,“七尺乌云幻作峰”一句,巧妙地将女子的长发比作乌云,形象地描绘了其发丝的浓密与飘逸,同时通过“幻作峰”这一比喻,展现了女子发丝在空中舞动时的动态美。
“细润香膏融宝麝,妥安钗股颤双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女子使用香膏和钗饰的过程。香膏的细腻与香醇,以及钗饰的精美与灵动,都体现了女子对美的追求与讲究。这里,“宝麝”指代珍贵的香料,“钗股颤双龙”则形容钗饰在女子发间轻轻摇曳的情景,充满了动态美感。
“参鸾样巧松偏好,堕马妆新态自墉”两句,通过“参鸾样”和“堕马妆”两种不同的发型风格,展现了女子梳妆时的多样性和创新精神。其中,“参鸾样”可能指的是复杂的发髻造型,“堕马妆”则是古代女性的一种流行发型,通过对比这两种风格,突出了女子在梳妆过程中的审美趣味和个性表达。
最后,“堪爱发光明似鉴,几回独对镜芙蓉”两句,将女子的头发比作镜子中的芙蓉,不仅赞美了她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独特魅力的欣赏之情。这里的“几回独对镜芙蓉”,既是对女子独自对着镜子梳妆时美丽景象的描绘,也是对她内在气质与外在美貌和谐统一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女子梳妆过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与个性,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美的深刻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