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穿肉烂,筋断骨折。具无碍辩,横说竖说。
若谓向上一关,敢保老兄未彻。
直须虚空粉碎,大海枯竭。透顶透底,内外澄澈。
正恁么时,犹是眼中著屑。
皮穿肉烂,筋断骨折。具无碍辩,横说竖说。
若谓向上一关,敢保老兄未彻。
直须虚空粉碎,大海枯竭。透顶透底,内外澄澈。
正恁么时,犹是眼中著屑。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原妙所作的偈颂,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修体验和对佛法境界的理解。首句“皮穿肉烂,筋断骨折”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可能象征着身心的磨砺和痛苦的净化。接下来的“具无碍辩,横说竖说”暗示了虽然表面看似辩论不断,但内心已达到无碍的境地,能够从不同角度阐述佛法。
诗人进一步强调,真正的领悟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虚空粉碎,大海枯竭”,即超越一切概念和物质束缚,达到空灵无边的境地。这里的“透顶透底,内外澄澈”是对这种彻底解脱的描述,意味着心性清澈透明,无丝毫杂质。
然而,诗人在此处转折,指出在达到如此境地时,“犹是眼中著屑”,意思是即使已经洞察一切,心中的执着依然存在,仍有看破红尘后的微小瑕疵。这体现了佛教中“无我”的观念,即使修行再深,也需不断精进,直至彻底放下。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禅意,展示了禅修者的心路历程和追求的至高境界。
有客能操耒,而舍其良田。
有客善攻玉,而探珠于渊。
二者之是非,子以谓何如。
子乃舍所急,若是其渠渠。
然余有二说,可为不可为。
所为不可者,子家无寒饥。
所谓可为者,奉养之所资。
余此二说者,子当慎择之。
余尝奇子貌,亦尝怜子文。
不能为子谋,嗟哉空云云。
尧亲其亲,教官得人。所性忠厚,貌纯气真。
学为耕稼,经为本根。实之为行,贲之为文。
辞令出口,法度在身。大学小学,其谁弗循。
循之维何,维义是适。不骄不肆,无邪无僻。
大者敬义,如汉元王。小者乐善,如汉王苍。
乐善敬义,何有不臧。保躬无悔,受福无疆。
无疆之福,维顺维忠。维忠维顺,维师之功。
日晚孤云飞,故山在何处。
八月凉秋时,正望江头去。
定无尘埃气,清风与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