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征尘、几年面目,只怕山灵憎我。
赋归去、寻山清坐。孤鹤野猿相和。
涧户平安,山堂无恙,任昼吟宵卧。
把旧日、八尺乌皮,移向篱前,延接高人几个。
回首看、长安道上,名利何人丢过。
用尽巧机,波澜反覆,直是亏他作。
恁蝇头蜗角,还须明眼觑破。
算不如、一邱一壑,且消却闲功课。
石上流泉,松间明月,清福天来大。
咏考槃在陆,不受世人颠簸。
惹征尘、几年面目,只怕山灵憎我。
赋归去、寻山清坐。孤鹤野猿相和。
涧户平安,山堂无恙,任昼吟宵卧。
把旧日、八尺乌皮,移向篱前,延接高人几个。
回首看、长安道上,名利何人丢过。
用尽巧机,波澜反覆,直是亏他作。
恁蝇头蜗角,还须明眼觑破。
算不如、一邱一壑,且消却闲功课。
石上流泉,松间明月,清福天来大。
咏考槃在陆,不受世人颠簸。
这首《十二时》由清代诗人陆求可所作,其内容深沉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
首先,“惹征尘、几年面目”,开篇即以“征尘”二字点出人生的奔波与劳碌,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逃避。接下来,“只怕山灵憎我”,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以及对山林之美的向往。
“赋归去、寻山清坐”,诗人似乎在宣告自己的归隐之意,选择与自然为伴,远离尘嚣。“孤鹤野猿相和”,通过自然界的动物相互应和,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涧户平安,山堂无恙”,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稳定与安全表示了肯定,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内心世界的安定与满足。接着,“任昼吟宵卧”,则展现了诗人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把旧日、八尺乌皮,移向篱前,延接高人几个”,这里“八尺乌皮”可能指的是某种家具或生活用品,诗人将其移到篱前,不仅是为了接待来访的高人,也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精神交流的渴望。
“回首看、长安道上,名利何人丢过”,诗人回望尘世,对名利的虚妄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接下来,“用尽巧机,波澜反覆,直是亏他作”,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洞察,以及对人为算计的批判。
“恁蝇头蜗角,还须明眼觑破”,“蝇头蜗角”比喻微不足道的利益,诗人提醒人们要认清这些看似重要的事物其实毫无价值,需要有明辨是非的眼力。最后,“算不如、一邱一壑,且消却闲功课”,诗人最终选择了回归自然,过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放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