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珠作凤定非真,真凤惟梧与竹亲。
凤去台空应不恨,赋诗同有谪仙人。
蜡珠作凤定非真,真凤惟梧与竹亲。
凤去台空应不恨,赋诗同有谪仙人。
这首诗通过借物寓意,以凤与梧桐、竹子的关系,以及凤去台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首句“蜡珠作凤定非真”,以“蜡珠”象征虚假或人为雕琢的事物,将“凤”与之对比,强调了真实与虚伪的区别。这里的“凤”并非真正的凤凰,而是比喻那些表面华丽而实质不真实的景象或事物。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虚假现象的批判。
次句“真凤惟梧与竹亲”,转而赞美真正的凤凰只与梧桐和竹子亲近。梧桐和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正直的象征意义,这里诗人通过凤凰与这两种植物的亲密关系,暗示真正的美好与高尚品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纯净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的价值。
后两句“凤去台空应不恨,赋诗同有谪仙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想象凤凰离开后,空留的台阁并不令其遗憾,因为真正的精神和才华如同李白这样的“谪仙人”(李白曾因政治失意而被贬谪,但他的才华依然熠熠生辉),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以诗文抒发情感,留下不朽的篇章。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凤凰离去的淡然态度,也暗含了对才华横溢却遭遇不公命运之人的同情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凤凰与梧竹的关系、凤凰离去后的场景以及与“谪仙人”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于真实与虚伪、自然与人为、才华与命运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人格高洁以及文学创作价值的追求。
日日望雪雪不得,地底潜温化蝗蜮。
时将腊尽乃作寒,飞花片片堕我侧。
积不成寸俄晴融,司寒无乃失其职。
君不见,京华十月天,霜凝白野冰填川。
一日二日雪载涂,行人坚冰冻在须。
蛰虫坏户不敢出,夜深冰面跳老狐。
京华厌雪雪不止,江南望雪雪更无。
为问滕六彼何人,使我天公泽不均。
今朝微雪亦可珍,几日县官出迎春。
作诗告天公,盍早沾足用,使来岁大熟无饥民。
汤桓学伊管,此风邈云汉。
师道懈不立,治法日涣散。
堂堂汉昭烈,受教抑气岸。
能求诸葛公,由师卢子干。
少若懵大儒,老靡股肱赞。
帝王重典学,伊傅理一贯。
光武游学时,经术亦潜玩。
孙曹彼何师,颐指气慆慢。
宜以僣窃终,《春秋》书贼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