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岸维舟懒慢登,栖枝古月恰相应。
披芸乍晤陶弘景,人在高楼最上层。
松岸维舟懒慢登,栖枝古月恰相应。
披芸乍晤陶弘景,人在高楼最上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泛舟于松林之畔,不愿轻易登岸,仿佛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夜幕降临,一轮古月栖息于枝头,与诗人的心境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默契。诗人仿佛在与月光下的松树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松岸维舟懒慢登”,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诗人选择在松林边停泊船只,不愿意匆匆上岸,展现出一种对当下环境的享受和对行动的克制。这种“懒慢”的态度,实际上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对生活节奏的重新审视。
“栖枝古月恰相应”,月亮与松树的相遇,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呼应。古月的“恰”字,体现了诗人对这一瞬间的精准捕捉和高度敏感,月光与松影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
“披芸乍晤陶弘景”,这里的“芸”可能指的是书籍或知识的海洋,诗人仿佛在与古代的智者陶弘景进行了一场不期而遇的对话。陶弘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士、文学家和医药学家,他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为诗人提供了灵感和思考的空间。通过这样的对话,诗人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也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人在高楼最上层”,最后两句将视角提升至更高的维度,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宇宙真理的向往。站在高楼之上,意味着超越了日常琐事的束缚,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高度。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也体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成长的不懈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知识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
大庾岭头提不起,卢老蒙山俱失利。
后人不解革前非,递相欺诳真儿戏。
老岩不负灵山记,飏下金襕如弊屣。
直饶灭却不传底,争似莫遭渠钝置。
破庵一语如雷霆,聋者有耳那得闻。
若谓不闻越情量,蹉过堂堂大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