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空非色,谁教铅粉施。
能知花外趣,堪作画中诗。
露朵盈盈际,风枝洒洒时。
落英如可啜,何必学安期。
如是空非色,谁教铅粉施。
能知花外趣,堪作画中诗。
露朵盈盈际,风枝洒洒时。
落英如可啜,何必学安期。
这首诗以菊花为题,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首句“如是空非色”,借用佛教术语,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表象,直击本质的哲思。菊花虽为空无一物,却以其独特的色彩与形态,展现出生命的真谛。接下来,“谁教铅粉施”一句,以铅粉比喻人工修饰,反衬出菊花自然之美,无需人为雕饰。
“能知花外趣,堪作画中诗”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不仅美在花上,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意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成为绘画和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露朵盈盈际,风枝洒洒时”描绘了菊花在露水滋润和微风吹拂下的生动景象,展现了其生命力的顽强与优雅。菊花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嫩,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充满了动态美。
最后,“落英如可啜,何必学安期”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并借此寄托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他认为,欣赏自然之美,如同品尝落英的甘甜,无需追求长生不老的神话故事中的安期生,简简单单地享受生活,便是最大的幸福。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钱塘祷雨上天竺,大士往来烧宝香。
支郡神祠亦照答,自鸣山出气苍茫。
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
待得成霖三日后,出门沿涧看清湍。
欲雪既雪复未雪,短衣数挽从百结。
横溪过涧起轻冰,举首长歌时叫绝。
莽莽岁寒残腊月,梅花前村后村发。
桥头独钓任渔翁,千山万径不可灭。
文笔擅名第,当置台馆中。
不合大雅尚,天怒令诗穷。
昔年弄水亭,一见知不同。
继而灵山阳,示我所作工。
岂期江海上,浩然复相从。
小篇清且丽,大篇疏而通。
尚友梅都官,不但杨陆翁。
和平事淡泊,志意惊盲聋。
时时写几句,岂只凡马空。
又喜富收拾,锦绣纷青红。
决定得名世,挽回正始风。
岑岑闽岭山,连帅鼓角雄。
幕府少为贫,因与了事功。
地煖罕霜雪,榕阴荔枝丛。
不妨资食啖,閒游佛老宫。
万一遇真隐,识赏无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