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祷雨上天竺,大士往来烧宝香。
支郡神祠亦照答,自鸣山出气苍茫。
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
待得成霖三日后,出门沿涧看清湍。
钱塘祷雨上天竺,大士往来烧宝香。
支郡神祠亦照答,自鸣山出气苍茫。
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
待得成霖三日后,出门沿涧看清湍。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诗人韩淲在二十九日目睹大雨降临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人的祈愿之情。
首句“钱塘祷雨上天竺”,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钱塘江畔的天竺山,以及人们在此地进行的祈雨仪式。接着,“大士往来烧宝香”一句,以“大士”(即观音菩萨)的频繁往返和焚烧珍贵的香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雨水的迫切渴望和对神灵的虔诚祈祷。
“支郡神祠亦照答”,进一步说明了各地神祠对这场祈雨活动的响应,显示了民间信仰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微妙联系。而“自鸣山出气苍茫”则以山中自鸣的声音和弥漫的雾气,渲染了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接下来的两句“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生动描绘了大雨来临前的细微变化:风力增强,吹得衣袖松散,头发也因之而显得凌乱。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自然界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
最后,“待得成霖三日后,出门沿涧看清湍”表达了诗人对于雨水的期待和对雨后景象的想象。他期待着经过三天的降雨,能够带来充沛的水源,使得山涧水流清澈,展现出雨后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情感的表达,还蕴含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