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
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
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这段中国古诗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琴操十首》中的第十首,名为《残形操》。诗中描绘了一种神奇而又有些许迷茫的情境。
“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 这两句开篇便引人入胜,通过“我”字亲切表达了对梦境中的异兽——狸的感受。这里的“狸”,传说中是一种通灵的动物,它的出现常与吉凶相连。
“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神秘生物,身体透明而头部却不清楚。这既象征着梦境的朦胧,也反映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和好奇心态。
接下来的“吉凶何为兮,觉坐而思。”表达了诗人从梦中醒来,对于梦中的兽是否预示着吉祥或是不祥产生的困惑与思考。这种心理活动丰富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显示出古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件背后含义的探究。
最后,“巫咸上天兮,识者其谁。” 这两句则是对梦境中异兽之事向神灵或高明者请教,寻求解答。这里的“巫咸”,即是古代祭祀时呼唤神灵的仪式,而“识者”则是指那些懂得天地间奥秘的人。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梦境深层意义的探索,也体现了他对于知识、智慧和宇宙秩序的一种敬畏之心。
总体来说,这段古诗通过梦境与现实之间的交织,展现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界及超自然力量的尊崇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