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即湮沈退却升,钱塘风月过金陵。
鸿才入贡无人换,白首从军有诏徵。
博簿集成时辈骂,谗书编就薄徒憎。
怜君道在名长在,不到慈恩最上层。
进即湮沈退却升,钱塘风月过金陵。
鸿才入贡无人换,白首从军有诏徵。
博簿集成时辈骂,谗书编就薄徒憎。
怜君道在名长在,不到慈恩最上层。
这首诗是一位唐代诗人徐夤所作,名为《寄两浙罗书记》。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忧虑和对时局的不满,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
"进即湮沈退却升,钱塘风月过金陵。"
开篇两句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景象,但其中也蕴含着诗人内心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进即湗沈退却升"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沉浮无常的感慨,而"钱塘风月过金陵"则是对故乡美景的怀念,透露出诗人的游子之愁。
"鸿才入贡无人换,白首从军有诏徵。"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才能无法得到赏识和年老仍需奔波于战场的哀叹。"鸿才入贡无人换"反映出诗人的自我评价和对待遇的不满,而"白首从军有诏徵"则是时代的悲哀,表现了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博簿集成时辈骂,谗书编就薄徒憎。"
这两句诗人的情感表达到了极点,他批评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不公和伪善。"博簿集成时辈骊"指责那些编纂史书的人常常出于私意,而"谗书编就薄徒憎"则是对那些依附权贵、散播谣言的小人进行的深刻批判。
"怜君道在名长在,不到慈恩最上层。"
结尾两句传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和对统治者宽仁政策未能深入民心的惋惜。"怜君道在名长在"表明诗人仍然寄托着希望于理想中的君主,而"不到慈恩最上层"则显示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更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某些问题,例如人才难以得到赏识、战乱频仍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变迁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当年搆华屋,权势倾卫霍。
堂宇穷斧斤,天章焕丹雘。
花石拟平泉,水陆致兹壑。
惟闻丞相嗔,肯后天下乐。
朱门锁荆榛,花木已萧索。
苍生颠堕崖,国亡身孰托。
空悲上蔡犬,不返华表鹤。
丈夫保勋名,风采照麟阁。
胡为一声钲,聚铁铸此错。
回头暮烟昏,不能掩馀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