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栖禅人,一念超十地。
云何别影事,未免依缘气。
譬如幻男女,机废根随废。
不然怖头走,此病穷三世。
邦公狮子吼,曾使诸天喜。
广说无说时,俱成甘露味。
不知室久如,当有天来侍。
城隅竹坞近,梵刹开严閟。
以彼穴中空,清风自来萃。
我生久更事,求愚不求慧。
清风已说法,不用重宣偈。
开祖照人姿,沧波白蘋际。
居然九奏妙,往往鱼龙戏。
济明经世才,彫松识寒岁。
怀宝竟迷邦,此岂非良计。
名山寻胜士,投老终深诣。
我自所蕲廉,蝉叶真堪蔽。
我闻栖禅人,一念超十地。
云何别影事,未免依缘气。
譬如幻男女,机废根随废。
不然怖头走,此病穷三世。
邦公狮子吼,曾使诸天喜。
广说无说时,俱成甘露味。
不知室久如,当有天来侍。
城隅竹坞近,梵刹开严閟。
以彼穴中空,清风自来萃。
我生久更事,求愚不求慧。
清风已说法,不用重宣偈。
开祖照人姿,沧波白蘋际。
居然九奏妙,往往鱼龙戏。
济明经世才,彫松识寒岁。
怀宝竟迷邦,此岂非良计。
名山寻胜士,投老终深诣。
我自所蕲廉,蝉叶真堪蔽。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为《次韵钱济明赠感慈长老》。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禅宗修行者的敬仰和对佛法的理解。他赞赏禅师一念之间就能超越十地的境界,但也指出即使是这样的高僧,仍有世俗情感难以摆脱。诗人以幻男女的比喻,强调禅修者若失去机缘,根基也会随之消失。同时,他提到禅师的教诲如同狮子吼,能令听者欢喜,而佛法在无言之时也有其深意。
诗人感慨自己久经世事,虽不求智慧,却也能从清风中领悟佛法,认为禅师的开示如同白蘋洲上的曙光,照亮人心。他赞赏禅师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感叹有些人怀有宝物却迷失于尘世,未能真正领悟佛法。最后,诗人表示自己向往清贫生活,希望能像蝉叶般简单隐蔽,寻找名山胜境,直至老去仍深入修行。
整首诗通过禅修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交融的文人风采。
灯火已春夕,风日亦暄妍。
望雪意久倦,桂屑忽翩翩。
岂独农父喜,衔杯话丰年。
疏梅老屋旁,乃见清游仙。
惊鸟踊而啄,皋禽互盘旋。
白马嘶长风,摇摇载金鞭。
况闻天日开,斥邪用才贤。
枯朽得吹嘘,穷谷免颠连。
暂留上冈田,愿出新丁钱。
敢恨衣缕单,十口幸复全。
小臣性恻怛,听言欣且怜。
更祝雨及时,呻吟变歌弦。
酌酒尽馀兴,醉下江东船。
山城迫岁暮,阑街儿女喧。
老氓来负布,伛偻行且言。
杂果陈道侧,列圈多鸡豚。
谷贱不敌钞,祀事安可喧。
明时宜丰乐,徵索无乃繁。
岂独吏治敝,奢风变丘园。
婚嫁盛纨绮,肆筵亦劳烦。
况复夜昼饮,不计罍与尊。
生事岁几入,费出乃纷纶。
岂不有称贷,旦暮闻扣门。
九月不见菊,兹襟若为开。
深巷有酒家,喜闻泼新醅。
朝回往叩关,酤取三二杯。
当轩斟酌之,况复临高台。
虽无露英掇,西风亦时来。
百虑忽已祛,聊复优游哉。
缅思靖节言,无弦未宜猜。
天真会有得,鱼鸟自徘徊。
感此坐已忘,兼欲停尊罍。
浩歌星月前,馀兴良崔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