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院东山下,双桥一镜中。
竹风交万籁,水月在禅宫。
雷出枯槎绿,莺残坠果红。
坐来尘虑尽,何必更谈空。
别院东山下,双桥一镜中。
竹风交万籁,水月在禅宫。
雷出枯槎绿,莺残坠果红。
坐来尘虑尽,何必更谈空。
这首诗描绘了妙智寺所在的东山下的宁静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佛教精神的和谐统一。
首联“别院东山下,双桥一镜中”,以“别院”点明地点,暗示此处非世俗之所,而是远离尘嚣的静谧之地。“双桥一镜中”则描绘了一幅倒映着双桥的清澈湖面,如明镜般映照出周围景物,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颔联“竹风交万籁,水月在禅宫”,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竹林随风轻摇,与各种自然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而“水月在禅宫”则将月光与水波的交融比作禅宗的境界,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颈联“雷出枯槎绿,莺残坠果红”,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雷声轰鸣,却让枯木重新焕发绿色生机;黄莺虽已离去,但落下的果实却染上了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循环。
尾联“坐来尘虑尽,何必更谈空”,表达了诗人在此地坐忘尘世烦恼,心灵得到净化的感受。最后一句“何必更谈空”则流露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即在自然美景中,无需过多言语,心灵自会得到解脱与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妙智寺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佛教精神的融合,传达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载吴门矣!十眉图、任翻新样,终嫌不似。
路鬼揶揄山鬼笑,飘泊从今可已。
只未了狂奴心事。
留得红妆知已在,尚甘心、憔悴缁尘里。
吹绉了,一池水。抱琴羞向朱门埋。
问何如、春风鬓影,当炉蜀市。
俊眼明于三五月,解向风尘求士。
天使慰孤穷才子。
莫虑秋来消渴疾,对芙蓉、山黛堪忘死。
呼地下,长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