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瑶圃洽元和,双树琪林乐自多。
换尽颜容不相识,定应常饱玉山禾。
仙都瑶圃洽元和,双树琪林乐自多。
换尽颜容不相识,定应常饱玉山禾。
这首诗描绘了仙境中的美好景象,通过白鹦鹉这一形象,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处。"仙都瑶圃洽元和",开篇即以“仙都”、“瑶圃”点出仙境之所在,"洽元和"则暗示着天地间的和谐与安宁。接着,“双树琪林乐自多”,进一步渲染了仙境中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的生动画面,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欢歌笑语之中。
“换尽颜容不相识”,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更迭,暗示着自然界的永恒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然而,尽管外貌会改变,但生命本身的活力与快乐却能超越时空,如同“定应常饱玉山禾”所描述的那样,即使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也总有一份不变的满足与幸福,如同常饱于仙山之上的美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还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永恒与变化之间微妙平衡的感悟。
宇宙中间道最大,禅仙并立儒为尊。
谁将幻怪惊愚俗,总向虚空认法门。
此土犹知名教重,昔人尚有典刑存。
愧予晚陋羞前哲,愿以乡盟齿弟昆。
黄尘欲蔽日月明,十年四海横戈兵。
士风巳随习俗变,尽舍仁义谈纵衡。
遂使栖栖七君子,独着儒服令人惊。
胸中岂有经济具,眼底厌看龙蛇争。
大山长谷便同往,不独隐迹兼隐名。
由来贫贱足闲适,岂必浊世干浮荣。
两生不来汉仪简,四老既去秦运倾。
宁知贤人慎出处,能与国家关重轻。
况今作者巳云七,束帛合向丘园徵。
君不见旁求良弼到版筑,一说能令商道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