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奸雄却舍身,下愚愚甚甚商辛。
佛家多少波罗蜜,不救台城荷荷人。
不舍奸雄却舍身,下愚愚甚甚商辛。
佛家多少波罗蜜,不救台城荷荷人。
这首诗《台城》由明代诗人张弼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佛教教义,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
“不舍奸雄却舍身”,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这里,“奸雄”指的是历史上那些权谋深沉、手段残忍的人物,而“舍身”则代表了为道义、理想或信仰而牺牲自我的行为。诗人似乎在说,人们往往难以割舍那些看似邪恶的权力人物,却轻易地放弃了自我,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下愚愚甚甚商辛”,进一步将话题转向了更为普遍的人性问题。这里的“下愚”指的是智力低下、缺乏判断力的人,而“商辛”则是指商纣王,历史上著名的暴君。诗人通过将“下愚”与“商辛”进行类比,强调了无知与暴政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教育与道德的重要性。
“佛家多少波罗蜜,不救台城荷荷人”,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宗教视角,提到了佛教中的修行法门“波罗蜜”,意为渡过生死苦海的方法。然而,诗人却指出,这些法门并不能真正拯救那些沉沦于历史悲剧中的“台城荷荷人”。这里的“台城荷荷人”可能是指那些因历史的动荡而遭受苦难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与关怀,而非抽象的宗教教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佛教教义的对比,以及对人性、教育、道德与宗教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反思。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