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年、重阳观海,九层阁上杯明。
挽天梯轳转,俨平揖上诗城。
强半中原诸老,便樽前忘老,也不胜情。
况茫茫,对忆击缶换鹅人。问纵酒、孰为步兵。三清。
不梦如醒,诗胆力与天平。
得周公瑾笔,姚公绶画,诗案留评。
尽教紫萸觞遍,忍潜酹宋稽陵。
旧乌纱、不从风落,为风拘管,归去休戴多星。
迟又露零。
共三年、重阳观海,九层阁上杯明。
挽天梯轳转,俨平揖上诗城。
强半中原诸老,便樽前忘老,也不胜情。
况茫茫,对忆击缶换鹅人。问纵酒、孰为步兵。三清。
不梦如醒,诗胆力与天平。
得周公瑾笔,姚公绶画,诗案留评。
尽教紫萸觞遍,忍潜酹宋稽陵。
旧乌纱、不从风落,为风拘管,归去休戴多星。
迟又露零。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程颂万所作,名为《紫萸香慢·己巳九日,华安九层楼登高宴集,用元人姚江村韵,酬主人周梦坡、姚虞琴,兼呈座客》。诗人以重阳节登高赏景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人和历史的怀念之情。
首句“共三年、重阳观海,九层阁上杯明”,描绘了连续三年在重阳节登高望海,九层楼上的酒杯映照着明亮的月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接着,“挽天梯轳转,俨平揖上诗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登楼比作攀天梯,形象地展现了登高时的豪迈气概。
“强半中原诸老,便樽前忘老,也不胜情”表达了对中原老人们的敬仰,他们在酒席间仿佛忘记了年龄,但那份情感却难以言表。“况茫茫,对忆击缶换鹅人”则借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追思,以及对当下聚会的感慨。
“问纵酒、孰为步兵”一句,借古人步兵好酒的典故,暗示了座中宾客的豪饮之态。“三清。不梦如醒,诗胆力与天平”则赞美了诗人们在醉中仍有诗才横溢,创作力与天公相抗衡的境界。
“得周公瑾笔,姚公绶画,诗案留评”提及了周瑜和姚绶两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好文采成为诗人们追求的目标,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尽教紫萸觞遍,忍潜酹宋稽陵”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同时也借紫萸酒祭奠宋陵,寄托哀思。
最后,“旧乌纱、不从风落,为风拘管,归去休戴多星”以乌纱帽的飘落象征时光流逝,感叹岁月无情,而“迟又露零”则以露水的落下寓意时光的消逝,结束全诗,留下深沉的回味。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