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短发此经过,目极高楼唤奈何。
远岭日斜孤塔迥,遥天瘴起百蛮多。
木棉花贱村姑乐,芦管声寒牧竖歌。
太息南中章句容,吟坛无处问《横戈》。
枯藤短发此经过,目极高楼唤奈何。
远岭日斜孤塔迥,遥天瘴起百蛮多。
木棉花贱村姑乐,芦管声寒牧竖歌。
太息南中章句容,吟坛无处问《横戈》。
这首清代诗人刘士俊的《客楼间望》描绘了旅人独在异乡,登高远眺的场景。首句“枯藤短发此经过”,以枯藤和短发自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落魄与沧桑。次句“目极高楼唤奈何”,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感叹。
“远岭日斜孤塔迥”描绘出夕阳下远方山岭与孤独的塔影,营造出寂寥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遥天瘴起百蛮多”,通过描绘瘴气弥漫的南国景象,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
“木棉花贱村姑乐,芦管声寒牧竖歌”则转而描绘当地百姓的生活,木棉花虽廉价,却能带来村姑的欢笑,而寒冷的芦管声中,牧童的歌声又透出一丝生活的质朴与宁静。这两句展现了南中人民的乐观和坚韧。
最后两句“太息南中章句容,吟坛无处问《横戈》”,诗人叹息身处南中之地,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吟游者,找不到可以交流自己诗歌的地方,暗含了他对文学环境的感慨和对自己才华的孤独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的漂泊之苦,又有对民间生活的观察和对文学环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隶书满纸籀文废,字法破碎失本根。
中间阳冰入篆室,下笔日与丞相亲。
点画各得万物体,科蚪筋骨千载新。
泉铭学语童子知,大历几字名忽振。
足知古人自负恃,碑岘巨石垂千春。
篆字堆积天下宇,晚得纸本如希珍。
铺舒墙壁动人眼,直木曲铁若可扪。
人为黄土久寂寞,略不讹缺才鳞皴。
我疑山鬼恐漫灭,往往镌凿施斧斤。
公来醉吟江山国,得之爱叹何殷勤。
刻词犹恨纪不足,句句与古风雅邻。
一旦纸贵文字市,粥诗贾篆声云云。
苏梅鸾凤相上下,鄙语燕雀何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