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携驼坐对萧森,人海仙缘那可寻。
裙屐渐非年少日,风霜先警岁寒心。
欲凭大气支残劫,共办微呻出晚阴。
十二春秋惊过羽,不堪重续脊令吟。
相携驼坐对萧森,人海仙缘那可寻。
裙屐渐非年少日,风霜先警岁寒心。
欲凭大气支残劫,共办微呻出晚阴。
十二春秋惊过羽,不堪重续脊令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弟弟在深秋时节于三贝子花园中的一次眺望和对话。首句“相携驼坐对萧森”形象地刻画了两人并肩而坐,面对着秋意盎然、树木凋零的景象,气氛显得沉寂而肃穆。"人海仙缘那可寻"暗含着对世事变迁、人情疏离的感慨,感叹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份真挚的情感如同仙缘般难觅。
接下来的两句“裙屐渐非年少日,风霜先警岁寒心”,通过对比昔日青春活力与如今岁月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面对生活艰辛时内心的警醒。"欲凭大气支残劫"表达了诗人希望凭借坚韧的精神力量度过生活的艰难时刻,"共办微呻出晚阴"则暗示他们共同承受困境,期待曙光的到来。
最后两句“十二春秋惊过羽,不堪重续脊令吟”,以“十二春秋”象征漫长的岁月,"惊过羽"形容时光飞逝如箭,而"脊令吟"出自《诗经》,寓言兄弟情深。诗人感慨时光匆匆,难以再像过去那样无忧无虑地吟唱,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沉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也有对亲情的珍视,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诗人王易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世界。
湘江老竹饱霜雪,圆如赤琼劲如铁。
摩挲碧藓生秋香,尚带湘娥泪痕血。
梧溪老人人中龙,一朝入手誇奇逢。
截作渔家紫玉管,学得丹山双凤鸣雌雄。
年来移家东海峤,眼前独恨知音少。
相逢海上春山光,慨然掷赠开怀抱。
老人渴饮酒一瓢,醉披谪仙宫锦袍。
乘舟即泛大江涛,起坐篷窗吹此箫。
海天月白云寥寥,起舞水底百尺之潜蛟。
恍若东坡夜游赤壁下,草木振动山崩摇。
老人老人真不俗,馀子焉能继高躅。
十年海上居绝尘,门对苍烟秋一幅。
既不肯掉舌下七十城,又不屑折腰为五斗粟。
但知吹箫醉酒学神仙,此乐平生无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