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松何相疏,榆柳方迥屑。
无人擅谈柄,一枝不敢折。
中庭苔藓深,吹馀鸣佛禽。
至于摧折枝,凡草犹避阴。
僻径根从露,闲房枝任侵。
一株风正好,来助碧云吟。
时时埽窗声,重露滴寒砌。
风飐一枝遒,闲窥别生势。
偃盖入楼妨,盘根侵井窄。
高僧独惆怅,为与澄岚隔。
杉松何相疏,榆柳方迥屑。
无人擅谈柄,一枝不敢折。
中庭苔藓深,吹馀鸣佛禽。
至于摧折枝,凡草犹避阴。
僻径根从露,闲房枝任侵。
一株风正好,来助碧云吟。
时时埽窗声,重露滴寒砌。
风飐一枝遒,闲窥别生势。
偃盖入楼妨,盘根侵井窄。
高僧独惆怅,为与澄岚隔。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藏于佛寺中的古木风景。杉、松、榆、柳这些坚硬或柔软的树种,各自展现出它们独特的生长状态,无人打扰,更无人敢于随意折断一枝。在中庭之上,苔藓覆盖,偶有鸟儿飞来,它们似乎也在享受这份清净。
诗中的“至于摧折枝,凡草犹避阴”表达了即便是最弱小的草本,也不愿侵犯这些古木的阴凉之地。僻静的小径上,树根随着露水生长,而那些闲置的房舍,则任由枝叶侵袭。
“一株风正好,来助碧云吟”描写了一棵树在和风相伴时,似乎也在为那远方的碧云送上它的歌声。诗人通过“时时埽窗声,重露滴寒砌”表现了窗外偶尔传来的扫叶声,以及屋檐上重叠的露水冰冷地滴落。
接下来的“风飐一枝遒,闲窥别生势”则是风轻拂过树枝,让人仿佛看到了一种超脱俗世的生机。然而,这种美好却被“偃盖入楼妨,盘根侵井窄”所打破,古木与建筑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最后,“高僧独惆怅,为与澄岚隔”表达了高僧孤独忧思,因为他与外界的交流被山岭阻隔。整首诗通过对古木和佛寺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佛法之远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