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赋得听松声》
《赋得听松声》全文
唐 / 刘得仁   形式: 排律

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

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

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

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

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tīngsōngshēng
táng / liúrén

tíngwēifēngdònggāosōngyùnshēng
tīngshíluànjìnjuéshénqīng

qiángyōuquánbìngfānxiánbìng
kōngzēngguòyǒuqínshēng

kuàngdāngqiūpiānzàiyuèmíng
zhīshēnjiànxiāoyǒushuítīng

注释
庭际:庭院之间。
微风:轻微的风。
高松:高大的松树。
韵自生:自然产生的韵律。
听时:静听时。
无物乱:没有杂音打扰。
尽日:整天。
神清:精神清爽。
幽泉:幽深的泉水。
细雨:细小的雨滴。
拂空:吹过天空。
鹤唳:鹤的叫声。
过牖:穿过窗户。
合琴声:像琴声一样和谐。
秋暮:秋天的傍晚。
月明:明亮的月光。
深涧底:深涧的底部。
萧瑟:冷落、凄凉。
有谁听:有谁能够听见。
翻译
庭院间微风轻轻吹动,高大的松树发出自然的韵律。
静听这风声,没有丝毫杂音扰乱,整天都感到神清气爽。
我尽力与幽深的泉水共鸣,反而觉得连细雨的声音也显得单调。
风吹过天空,增添了鹤的鸣叫,穿过窗户,仿佛合奏出琴声。
更何况是在秋天的傍晚,这样的风声在明亮的月光下更显适宜。
我不知深涧底部,那萧瑟的风声又有谁能够听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环境,其中“庭际”指的是庭院的边缘,而“高松”则是远离尘嚣、独立于庭院之中的高大松树。"微风"轻拂过,引发出"韵自生"的自然音响,这种景象不仅为听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抚慰。

接着“听时无物乱,尽日觉神清”进一步表达了这种精神状态。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聆听松声,不为外界干扰,整日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澄澈与平静。

"强与幽泉并,翻嫌细雨并"一句则将松声比作山涧之水和细雨,这不仅是对自然声音的描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这里的“并”字用得妙,它既可以理解为同时发生,也可解为相互融合,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拂空增鹤唳,过牖合琴声"则是对这种境界的进一步描写。"拂空"意指轻拂过空间,而“鹤唳”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偶尔传来的鹤鸣之声,它不仅没有破坏这份宁静,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清新。"过牖合琴声"则是说窗外的风或松声与室内的琴声相互和谐,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音乐效果。

最后,“况复当秋暮,偏宜在月明”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时光的特别喜爱。在秋日的傍晚,当月色皎洁之时,这份宁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不知深涧底,萧瑟有谁听"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思考,似乎在问,那么在这深不见底的山涧中,究竟还有谁能听到这种萧瑟的松声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寄托的情怀。

作者介绍

刘得仁
朝代:唐

刘得仁(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时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得仁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猜你喜欢

和周子中病中代书之韵兼督胡季文季永游山之

吟外今何病,愁边我索居。
昔无今样懒,新久故人书。
只说游山去,谁令作计疏。
衡庐负我辈,我辈负衡庐。

(0)

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二首

金茎分露与黄花,银汉非烟作瑞霞。
万国元良当诞节,重轮日月正光华。
祖尧父舜真千载,禹子汤孙更一家。
清晓寿觞天上至,蟠桃如瓮枣如瓜。

(0)

胡季永挽词二首

澹庵潜圣学,未许外人传。
门里存衣钵,吟边可管弦。
浣花宗武辔,儋耳小坡舡。
绿鬓成黄壤,从今更问天。

(0)

黄太守元授挽词二首

五马新通贵,千牛旧不全。
岂渠才作崇,从古命悬天。
半世风波里,清名玊雪边。
诸郎俱伟器,枢属更人先。

(0)

皇恐滩三首

小烦溪友语阳侯,好遣漂沙盖石头。
能费奔流多少力,前头幸有一沙洲。

(0)

桧迳晓步二首

老桧阴阴夹古城,露丛迎贯日华明。
晓凉无个人分却,一迳深长独自行。

(0)
诗词分类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诗人
商衟 高茂卿 岳伯川 邾仲谊 庾吉甫 脱脱 李寿卿 汪元亨 高文秀 不忽木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