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见路岐,泫然涕沾臆。
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
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
南指越裳山,北适毡裘国。
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
此去道路长,哀哉各努力。
步上太行山,盘石郁相抱。
行人共太息,此是摧辀道。
前路无康庄,回车苦不早。
闻君将有适,念此令人老。
山下有丈夫,穷年折芝草。
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
杨朱见路岐,泫然涕沾臆。
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
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
南指越裳山,北适毡裘国。
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
此去道路长,哀哉各努力。
步上太行山,盘石郁相抱。
行人共太息,此是摧辀道。
前路无康庄,回车苦不早。
闻君将有适,念此令人老。
山下有丈夫,穷年折芝草。
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
这首诗《赠人》由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通过描绘杨朱面对路歧的感慨与对行人的命运思考,展现了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开篇“杨朱见路岐,泫然涕沾臆”,以杨朱见岔路而感伤落泪的形象,引出对人生选择与命运的探讨。接着“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描绘了众多行人在岔路上分道扬镳的画面,寓意人生的道路多样,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命运也因此而异。
“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表达了分别后的不可预知,暗示人生的不确定性。接下来“南指越裳山,北适毡裘国”通过地理上的远距离对比,象征着人生追求的不同目标与理想。
“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则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广阔的世界中,如何实现真正的结合或统一?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此去道路长,哀哉各努力”是对未来道路漫长、充满挑战的感慨,鼓励人们各自努力,面对未知的挑战。
“步上太行山,盘石郁相抱”描绘了艰难的旅程,比喻人生的坎坷与不易。“行人共太息,此是摧辀道”表达了对困难道路的共同叹息,体现了对朋友的同情与理解。
“前路无康庄,回车苦不早”警示人们不要等到困境重重时才后悔,强调了及时调整方向的重要性。
“闻君将有适,念此令人老”表达了对朋友即将踏上旅途的担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山下有丈夫,穷年折芝草。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以山下的农夫为例,赞美了那些默默耕耘、远离尘嚣的人,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也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及自然的深刻感悟,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反思,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体现了顾炎武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