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一茅屋,物役忘万殊。
再为东诸侯,作军蒐被庐。
追寻念往迹,六鹢惭宋都。
浩歌记土风,谁能和且趋。
自笑良巳隘,真成撅株拘。
聊云效知止,未敢伤廉隅。
兹山阅人多,龙蟠委崎岖。
寄我千里目,筇枝尚堪扶。
但愁见中原,惊心怆嗟吁。
何由返我室,小径遵芋区。
未用怀远游,苍茫赋三闾。
明当秣吾马,解组戒仆夫。
生涯一茅屋,物役忘万殊。
再为东诸侯,作军蒐被庐。
追寻念往迹,六鹢惭宋都。
浩歌记土风,谁能和且趋。
自笑良巳隘,真成撅株拘。
聊云效知止,未敢伤廉隅。
兹山阅人多,龙蟠委崎岖。
寄我千里目,筇枝尚堪扶。
但愁见中原,惊心怆嗟吁。
何由返我室,小径遵芋区。
未用怀远游,苍茫赋三闾。
明当秣吾马,解组戒仆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梦得的《自和》。诗中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生涯一茅屋,物役忘万殊”表达了诗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居住在茅屋之中,不为外物所役使,忘却世间纷扰。接着“再为东诸侯,作军蒐被庐”两句,可能是在描述诗人曾经的官场经历,以及后来归隐的生活状态。
“追寻念往迹,六鹢惭宋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宋都的怀念,同时也有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似乎有些惭愧之意。“浩歌记土风,谁能和且趋”则展现了诗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渴望。
“自笑良巳隘,真成撅株拘”两句,诗人自嘲自己的狭隘与拘束,可能是在反思自己过去的某些行为或思想。“聊云效知止,未敢伤廉隅”表达了诗人想要改变现状,追求内心的平静,但又不敢轻易触犯道德底线的决心。
“兹山阅人多,龙蟠委崎岖”可能是对山川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暗含着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寄我千里目,筇枝尚堪扶”表达了诗人希望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需要依靠一些辅助工具,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准备。
最后,“但愁见中原,惊心怆嗟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何由返我室,小径遵芋区”则是诗人对于回归宁静生活的渴望。“未用怀远游,苍茫赋三闾”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游历的放弃,转而选择更为内省的生活方式。“明当秣吾马,解组戒仆夫”则是对未来的规划,准备结束官场生活,过上更加自由自在的日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历史、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庐陵少孤贫不忧,登朝一节论千秋。
波中金石仰看物,著书不足来寻幽。
维摩老子稍后进,文章不同有心印。
书骨权奇如其人,未得书碑聊自运。
二公气立万物表,白傅西来恨太早。
中间题壁有苏公,作诗父子三人同。
苏公兄弟晚飘泊,壁诗磨灭无由踪。
尹余继去众已骇,元祐党碑满天下。
平生师友如云龙,万事升沈付埃马。
欧公有母黄有兄,至乐天与谁能伤。
但说山川蒙藻缋,岂知点画含风霜。
缦庵缦庵来惜别,吾家风义足可惜。
公家事了栽红梨,烹茶读书且面壁。
山石嵂崒横翠微,瀑布洒落银虬飞。
银虬喷水洗石磴,山草浓绿莓苔肥。
我生酷有山水癖,但恐人世知音稀。
手拨烟雾入古寺,僧具蔬笋疗我饥。
借宿短榻不知晓,杲杲初日光照扉。
上穷峭壁下阴谷,幽篁古木烟霏霏。
山禽绕树老猿啸,阴崖森森松四围。
白云相逐登绝顶,千仞高冈振我衣。
一丘一壑自行乐,何必如马常衔鞿。
山岳竦诮陇腾笑,撄情好爵胡不归。
潮退鼓声欢,潮来鼓声靡。
一鼓遏洪流,鼓衰潮益驶。
我家江南湄,卑湿那足齿。
力田四十年,秋成未一纪。
汩湮乃其常,不湮特偶耳。
今夏势更恶,大工方未已。
蛟鳄恋旧乡,仍欲窟其里。
一跃水倒流,再跃涛四起。
畚锸勤万夫,不供一掉尾。
野老泣向天,帝阍安可启。
归视索逋人,络绎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