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棹大洋中,四见沧海色。
长天入巨浸,或玄、或深黑。
江南见混黄,台麓见绿碧。
但是蹴风行,层层皆雪白。
有时浪矗空,银雪三山积。
平落洪浸间,隐隐黑龙脊。
我乘艨艟游,不畏长鲸掷。
谈笑轻波涛,昂头天咫尺。
放棹大洋中,四见沧海色。
长天入巨浸,或玄、或深黑。
江南见混黄,台麓见绿碧。
但是蹴风行,层层皆雪白。
有时浪矗空,银雪三山积。
平落洪浸间,隐隐黑龙脊。
我乘艨艟游,不畏长鲸掷。
谈笑轻波涛,昂头天咫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船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的壮观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呈现出的多变色彩和形态。
首先,诗人以“放棹大洋中”开篇,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接着,“四见沧海色”则点明了诗人多次在海上航行的经历,每一次都能见到大海的不同面貌。
接下来的几句“长天入巨浸,或玄、或深黑”,描绘了天空与大海相连的壮丽景象,以及大海在不同时间呈现出的深邃颜色。而“江南见混黄,台麓见绿碧”则进一步展示了大海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变化,江南的海水呈现出混黄色,而高山之麓的海水则呈现出碧绿色。
“但是蹴风行,层层皆雪白”则描绘了风浪中的大海,一层层的浪花如同雪白的泡沫,充满了动态美。而“有时浪矗空,银雪三山积”则更进一步描绘了浪峰耸立的壮观景象,仿佛是堆积着银色雪块的山峰。
“平落洪浸间,隐隐黑龙脊”则描绘了平静海面与汹涌波涛之间的对比,隐约可见的黑色脊背,可能是潜藏在海下的巨大生物,增添了神秘感。
最后,“我乘艨艟游,不畏长鲸掷”表达了诗人面对大海的勇敢与自信,即使遇到巨大的鲸鱼,也不畏惧。而“谈笑轻波涛,昂头天咫尺”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他能够轻松地谈论笑谈波涛,甚至感觉天空近在咫尺。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大海的壮丽与神秘,以及诗人面对自然的勇气与从容,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