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落木江空。月明中。一阵惊寒多少、欲栖鸿。
人不寐,醒还醉,倚孤篷。今夜满楼清景、与谁同。
萧萧落木江空。月明中。一阵惊寒多少、欲栖鸿。
人不寐,醒还醉,倚孤篷。今夜满楼清景、与谁同。
这首《乌夜啼》由清代诗人顾贞观所作,描绘了一幅秋夜江边的凄美景象。诗中以“萧萧落木江空”开篇,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落叶在风中飘零,江面显得格外空旷,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接着,“月明中”一句,将画面拉向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映照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此时,一阵寒风吹过,带来了远方的鸿雁,它们在空中盘旋,似乎在寻找着归宿。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隐含了人生的漂泊与孤独。
“人不寐,醒还醉,倚孤篷”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描述自己难以入眠,时而清醒时而沉醉的状态,以及倚靠在孤舟上的孤独身影,表达了内心的愁绪与无奈。这里的“孤篷”不仅指物理上的孤舟,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最后,“今夜满楼清景、与谁同”一句,将思绪引向了更深的层面。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夜晚,满眼都是美景,但诗人却找不到可以分享这份美景的人。这不仅是对孤独的直接描写,也是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寂寞与失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孤独与忧郁的秋夜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