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竹诛茅挂织蒲,半规小榻一方炉。
不随健鹘摩空去,且免穷猿失木呼。
自有琴书增道气,别开世界在仙壶。
幽人欲到知何意,若说真庵彼岂无。
伐竹诛茅挂织蒲,半规小榻一方炉。
不随健鹘摩空去,且免穷猿失木呼。
自有琴书增道气,别开世界在仙壶。
幽人欲到知何意,若说真庵彼岂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新建成的小庵,充满了自然与宁静之美。诗人通过“伐竹诛茅挂织蒲”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小庵的建造过程,竹子和茅草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暗示了庵内生活的简朴与自在。半规小榻和一方炉的配置,既满足了日常起居的需求,又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不随健鹘摩空去,且免穷猿失木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庵内的平静生活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庵内生活中的某种超然与解脱。
“自有琴书增道气,别开世界在仙壶”则进一步深化了庵内环境的意境,琴声与书香交织,不仅增添了庵内的文化气息,更寓意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高远。而“别开世界在仙壶”一句,更是将庵内的小天地比作仙境,赋予了庵内生活以超凡脱俗的色彩。
最后,“幽人欲到知何意,若说真庵彼岂无”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庵内主人意图的揣测,同时也暗示了庵内可能存在的某种真理或智慧,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小庵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与超脱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渴望。
浊泾不必羡清淮,社燕宾鸿任去来。
老子何曾凭日者,后生正合竞时哉。
圆规枉把方心凿,尘世常令笑口开。
八十老翁行未得,不如能说小儿孩。
南北周庐阜,东西遍九华。
宴安无酖毒,痼疾有烟霞。
淡薄村村酒,甘香院院茶。
驰驱君莫厌,此出胜居家。
绣衣持斧大江南,人在春风和气间。
草合园扉秋绿缛,花开环堵晓斓斑。
席前宣室趍严召,乐奏端诚趁近班。
记取临分留爱景,芙蓉色斗海棠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