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向钟峰数寺连,就中奇胜出其间。
不教幽树妨闲地,别著高窗向远山。
莲沼水从双涧入,客堂僧自九华还。
无因得结香灯社,空向王门玷玉班。
虽向钟峰数寺连,就中奇胜出其间。
不教幽树妨闲地,别著高窗向远山。
莲沼水从双涧入,客堂僧自九华还。
无因得结香灯社,空向王门玷玉班。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灵性之所的画面。开篇“虽向钟峰数寺连”即展现了一片佛教圣地的壮观景象,众多庙宇依山而建,给人以深远的感觉。紧接着“就中奇胜出其间”则暗示在这连绵不绝的庙宇之中,每一处都藏有奇特的景致等待发现。
诗人在“不教幽树妨闲地”一句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然景观的尊重和顺应。这里的“幽树”指的是那些生长在僻静之地的树木,而“闲地”则是指寺院中的空旷之处。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希望这些树木能自由生长,不受干扰,保持自然的本真面貌。
“别著高窗向远山”一句,则描绘了诗人或僧侣在寺内如何寻找心灵上的寄托。高窗不仅是观赏外界风景的一种方式,更是心灵超脱尘世纷扰的象征。在这里,高窗成为了连接远山与内心世界的桥梁。
接下来的“莲沼水从双涧入”描绘了一幅清澈溪流汇聚于莲花沼泽之中的美丽画面。这种景致不仅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客堂僧自九华还”一句,透露出寺中僧侣从远方归来的情境。“九华”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佛教圣地,而这位僧侣则是从那里返回到自己的庙宇之中。这里所传递的是一种归属感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最后两句“无因得结香灯社,空向王门玷玉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修行的一种理解与追求。在没有特定原因的情况下,他参与到了一场以香灯为媒介的宗教集会之中。而“空向王门玷玉班”则显得有些无奈和自嘲,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世俗功名的淡泊。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林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超脱以及对于精神追求的执着。
官渡初杨柳,风来亦动摇。
武昌行路好,应为最长条。
叶映黄鹂夕,花繁白雪朝。
年年攀折意,流恨入纤腰。
奉子一杯酒,为子照颜色。
但愿腮上红,莫管颏下白。
自古无长生,生者何戚戚。
登山勿厌高,四望都无极。
丘陇逐日多,天地为我窄。
祗见李耳书,对之空脉脉。
何曾见天上,著得刘安宅。
若问长生人,昭昭孔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