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篁成聚土成坳,半是城居半是郊。
名编水国非无籍,家住丛林氏有巢。
沙崩欲坠藤犹结,树冗频删叶又交。
隔窗梧露垂垂滴,且共研朱点易爻。
疏篁成聚土成坳,半是城居半是郊。
名编水国非无籍,家住丛林氏有巢。
沙崩欲坠藤犹结,树冗频删叶又交。
隔窗梧露垂垂滴,且共研朱点易爻。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弟弟在青竹园中漫步时所见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首句“疏篁成聚土成坳”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竹林的错落有致和地势的起伏变化,暗示了环境的自然与野趣。接着,“半是城居半是郊”则巧妙地点明了身处城市边缘的特殊位置,既保留了城市的便利,又享受着郊外的宁静。
“名编水国非无籍,家住丛林氏有巢”两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居住地比作水国,强调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如同水乡般丰富多样,同时又暗含了对居住者身份的隐喻,仿佛他们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栖息之所。
“沙崩欲坠藤犹结,树冗频删叶又交”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沙石在风力作用下似乎随时可能崩塌,而藤蔓却依然坚韧地缠绕着,树木间叶子交错生长,既展现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也寓意着生活的坚韧不拔。
最后,“隔窗梧露垂垂滴,且共研朱点易爻”则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窗外梧桐叶上露珠缓缓滴落的瞬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引发了诗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考,与易经中的哲学思想相呼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哲学的独到见解,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树色冥濛,山烟暮、鸟归日落。
凭阑处、眼空宇宙,心游碧落。
古往今来天地里,人间那有扬州鹤。
幸而今、天付与青山,甘寥寞。好花木,多岩壑。
得萧散,耐淡泊。把他人比并,我还不错。
一曲瑶琴知此意,从前心事都忘却。
况新秋、不饮更何时,何时乐。
一别蓬莱馆。看桑田成海,又见松枯石烂。
目断虚皇无极处,安得殿头宣唤。
指归路、钧天早晚。
此去罡风三万里,但九霞、渺渺青云远。
望不极,空泪眼。瑶池昔会群仙宴。
此秋来、荻花枫叶,令人凄惋。
满面朱尘那忍见,酒病花愁何限。
知几度、春莺秋雁。
从此飞神腾碧落,向清都、来往应无间。
丹渐熟,骨将换。
且说罗浮,自从石洞,水帘以还。
是向时景泰,初来卓锡,旧家勾漏,曾此修丹。
药院空存,铁桥如故,上更有朱仙朝斗坛。
飞云顶,在石桥高处,杳霭之间。山前。拾得清闲。
也分我烟霞数亩宽。
自竹桥人去,青莲馥郁,柴门闭了,绿柳回环。
白酒初篘,清风徐至,有桃李时新饤几盘。
仙家好,这许多快活,做甚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