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流溯江汉,矫首望河汾。
惠风霭四野,上有洙泗云。
慷慨眷怀慕,旷世不可群。
归来长叹息,篝灯理遗文。
亦有二三策,末由播清芬。
高山徒仰止,微言竟谁闻。
寻流溯江汉,矫首望河汾。
惠风霭四野,上有洙泗云。
慷慨眷怀慕,旷世不可群。
归来长叹息,篝灯理遗文。
亦有二三策,末由播清芬。
高山徒仰止,微言竟谁闻。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第的《咏怀十首(其七)》,以寻访江汉、遥望河汾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怀抱。首句“寻流溯江汉”描绘了诗人沿着江汉追寻源头的场景,显示出他对知识与文化的向往。“矫首望河汾”则寓含对古代贤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敬仰。
“惠风霭四野,上有洙泗云”通过描绘和煦的春风和远方洙泗之地的云彩,象征着儒家教诲如春风般滋润,但又似乎遥不可及。“慷慨眷怀慕,旷世不可群”表达了诗人对儒家精神的热烈追求,感叹世间少有能理解并实践这种高尚情操的人。
“归来长叹息,篝灯理遗文”写诗人回到现实,面对无法传播自己见解的困境,只能在灯火下整理前人的文献,充满了无奈与失落。“亦有二三策,末由播清芬”表达了他虽有良策,却难以将其美德广为流传的苦闷。
最后两句“高山徒仰止,微言竟谁闻”直抒胸臆,感叹尽管有崇高的理想,但这些深奥的智慧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接纳,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知音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陈第作为儒家学者的志向和忧虑。
望湖亭外波荡荡,渔舟客棹频来往。
好风卷雨黑云收,十里湖天平似掌。
长川极浦秋云清,锦帆自信牙樯轻。
兰桡掣动龙蛇影,棹歌惊起鹭鸥盟。
昔是席上珍,今作宦中客。
两载游帝京,双鬓半垂白。
三衢非为懒折腰,枫城联荫桐阴色。
黄金孰铸子期形,白玉空教和氏泣。
丈夫气概无惮劳,对此江山趣自高。
浩歌长啸天地窄,笑杀冯唐叹二毛。
昔人多种榆,今人惟种柳。
坚脆虽不同,气尽同一朽。
此地名榆林,自汉相传旧。
但见柳青青,夹路忘炎昼。
行旅苏汗暍,车骑藉阴覆。
培植将百年,柯叶日滋茂。
驿亭当要冲,人烟纷辐辏。
崇山峙东西,步障明锦绣。
辇路中平平,形胜信天授。
宛如道衡庐,中流望云岫。
初夏别都城,攀条集亲友。
兹还秋将中,凉飙满衣袖。
物态有变容,岁月如反手。
不问柳与榆,生意要悠久。
黄钟沈声喧瓦缶,良材入爨知多少。
谁裁鸣凤千年枝,蛇蚹龙纹巧蟠纽。
泽坚古漆光不磨,徽弦不具含云和。
已无伯牙之手子期耳,三叹如此湘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