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真经,期万过。未灭无明心火。宜回首,探真空。
融怡淡漠中。自古人,何处在。谩记声名沽卖。
抛尘累,养清闲。琼浆自驻颜。
诵真经,期万过。未灭无明心火。宜回首,探真空。
融怡淡漠中。自古人,何处在。谩记声名沽卖。
抛尘累,养清闲。琼浆自驻颜。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继先的作品,名为《更漏子(其三)再次韵于真人》。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诗篇。
开头两句“诵真经,期万过。未灭无明心火。”表达了对佛教经典深入研究、反复诵读的心愿,同时也揭示出内心对于解脱无明烦恼的渴望和挑战。在这里,“诵真经”体现了对精神境界追求的执着,“未灭无明心火”则显示了作者对自我修行、认识自我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宜回首,探真空。融怡淡漠中。”则是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和超脱尘世的愿望。“宜回首”意味着反思和回顾,“探真空”则是在寻找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本质。而“融怡淡漠中”表达了一种心境的平和与超然物外的状态。
在后两句“自古人,何处在。谩记声名沽卖。”中,“自古人,何处在”表现了对历史长河中的个人渺小和无常的感慨,而“谩记声名沽卖”则批判了一些人为了名利而忘失初心的行为。
末尾两句“抛尘累,养清闲。琼浆自驻颜。”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纷争的摒弃,以及追求精神宁静和内在美好的愿望。“抛尘累”是放下物欲的束缚,“养清闲”则是在寻找一份超脱世俗的清净生活。而“琼浆自驻颜”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然美丽和宁静。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禅理的深刻理解,也是作者个人对于精神境界追求的一次表达。它通过对比世俗与超脱、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差异,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禅。
支许徒思游白月,夔龙未放下青天。
应须且为苍生住,犹去悬车十四年。
可怜官职好文词,五十专城未是迟。
晓日镜前无白发,春风门外有红旗。
郡中何处堪携酒,席上谁人解和诗。
唯共交亲开口笑,知君不及洛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