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曲不避影,貌丑不避镜。
镜岂为我私,影岂为我正。
周公被流言,千古推大圣。
孔子厄齐陈,逡巡引天命。
君子静修身,此心如圆映。
善有华衮随,恶有雷霆竞。
夙兴而夜寐,努力承明盛。
木曲不避影,貌丑不避镜。
镜岂为我私,影岂为我正。
周公被流言,千古推大圣。
孔子厄齐陈,逡巡引天命。
君子静修身,此心如圆映。
善有华衮随,恶有雷霆竞。
夙兴而夜寐,努力承明盛。
这首诗《杂怀(其二)》由明代诗人韩上桂所作,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善恶报应以及君子之风的深刻思考。
首先,“木曲不避影,貌丑不避镜”两句,以自然现象为喻,说明了人不应因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而逃避自我审视,正如树木弯曲不会避免在镜中显现其形状,人的外貌丑陋也不会阻止镜子反映其真实面貌。这里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接着,“镜岂为我私,影岂为我正”则进一步阐述,镜子并非为了个人而存在,它只是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的真实状态;同理,人的影子也不是为了纠正自己而存在,而是自然的反映。这表明了外界的评价与反馈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非为了迎合他人,而是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自我。
“周公被流言,千古推大圣。孔子厄齐陈,逡巡引天命”四句,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两个著名人物——周公和孔子的经历,来说明即使在面对误解和逆境时,真正的君子也能坚守道义,最终得到后世的尊敬与推崇。周公在周朝初年受到流言蜚语的困扰,但因其卓越的贡献和高尚的品德,被后世尊为大圣;孔子在齐国和陈国遭受困厄,但他依然遵循天命,坚持传播儒家思想。
“君子静修身,此心如圆映”指出君子应当静心修身,内心如同明镜一般,映照出真实的自我。这里的“圆映”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纯净、无瑕的状态,如同镜子一样能够清晰地反映事物。
“善有华衮随,恶有雷霆竞”则表达了善行会带来美好的结果,恶行则会招致惩罚。善行如同华丽的服饰,伴随在君子身边,而恶行则如同雷霆,最终会显现出其严重的后果。
最后,“夙兴而夜寐,努力承明盛”总结了前文的论述,鼓励人们要早起晚睡,勤奋努力,以期在光明的时代中有所作为。这句话强调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探讨了道德修养、善恶报应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君子之风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昔人有言生处乐,东山何劝人行脚。
殊方异域走苦辛,峻岭重关多险恶。
东山往昔被赚来,故就于今拔本著。
问渠端的何处生,一言解却通身缚。
秦溪青田十日程,自彼到此小行脚。
念来三见枫叶丹,依然又带天平错。
问渠去矣再来无,游客虽好家山乐。
我亦无家可得归,去去善为山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