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尽处,开辟如石门。
下有琴筑声,哀湍激箭奔。
残雪护峰顶,篁竹如四垣。
老翁仅百岁,曝背抱儿孙。
问之不我应,嗒然而忘言。
疑尔秦人徒,此类桃花源。
寒日欲西颓,不容驻短辕。
驱车下山去,逼耳闻清猿。
回顾但烟霭,路绝无攀援。
他年傥再逢,共醉老瓦盆。
江南山尽处,开辟如石门。
下有琴筑声,哀湍激箭奔。
残雪护峰顶,篁竹如四垣。
老翁仅百岁,曝背抱儿孙。
问之不我应,嗒然而忘言。
疑尔秦人徒,此类桃花源。
寒日欲西颓,不容驻短辕。
驱车下山去,逼耳闻清猿。
回顾但烟霭,路绝无攀援。
他年傥再逢,共醉老瓦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水间的意境。开篇“江南山尽处,开辟如石门”写出了山峦尽头处,一道天然形成的石门,这种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映衬出诗人对于美好自然界独特构造的赞叹。
紧接着,“下有琴筑声,哀湍激箭奔”则是对山间溪流之声的描绘,这里的“琴筑声”形象地比喻了水流的旋律,而“哀湍激箭奔”则传达出水流迅猛有力的感觉,给人以动感。
诗中,“残雪护峰顶,篁竹如四垣”表明时值初春,山顶尚余积雪,而山谷中的竹子密集如同城墙,这些细节描写增添了画面之美,也反映出诗人对季节变换的观察。
“老翁仅百岁,曝背抱儿孙”则是诗人对于生命长短和世代更迭的一种感慨。一个百岁老翁,背向阳光,怀抱着孩子,这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也折射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生不息主题的深刻理解。
“问之不我应,嗒然而忘言”则是表现了诗人面对世事变化时的一种淡然态度。这里,“问之不我应”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外界的问题和诱惑并不回应,而是选择了内心的平静;“嗒然而忘言”则是在这种宁静中,连语言也变得无关紧要。
接下来的“疑尔秦人徒,此类桃花源”则是诗人基于对前述景象的感受和思考,产生了一种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这里,“秦人徒”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秦始皇,对于他寻求长生不老的故事,诗人通过“疑尔”表达了自己的怀疑态度,而“此类桃花源”则是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即希望能找到一处超脱尘世纷扰的安宁之所。
“寒日欲西颓,不容驻短辕”写出了日暮时分,太阳即将下山,而诗人却不愿在此停留,因为时间不允许他久留在这片美丽的自然中。
“驱车下山去,逼耳闻清猿”则是诗人决定离开这一景象,驾车而下的场景。这里,“逼耳闻清猿”描绘了车行山间,耳边传来了猿鸣,这种声音在静谧的山林中显得格外清晰。
“回顾但烟霭,路绝无攀援”则是诗人离开后对这片景象的一番回望。这里,“回顾但烟霭”意味着转头望去,只见一片迷离的烟雾,而“路绝无攀援”则表明那山路已经不再可见,也没有可以依附的东西,这里的“攀援”字眼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
最后,“他年傥再逢,共醉老瓦盆”则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人希望在未来某个时刻,再次遇见这片景致,与朋友共同举杯畅饮,享受那份宁静和喜悦。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江南山水间的独特风貌,同时也透露着诗人对于生命、自然与世外桃源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