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古且弗道,与子论近流。
施王树坛坫,其实皆俳优。
后来草窃辈,乃有袁赵俦。
譬如东迁降,于时为春秋。
岂真王道微,竟无鲁与邹。
单弱不能振,群雄视为雠。
日月在人心,当于万古求。
奈何舍庄步,局体甘梏囚。
往古且弗道,与子论近流。
施王树坛坫,其实皆俳优。
后来草窃辈,乃有袁赵俦。
譬如东迁降,于时为春秋。
岂真王道微,竟无鲁与邹。
单弱不能振,群雄视为雠。
日月在人心,当于万古求。
奈何舍庄步,局体甘梏囚。
此诗《论诗四章与张培基(其二)》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表达了对诗歌创作和文学价值的深刻见解。
首句“往古且弗道,与子论近流”,开篇即点明主题,转向对当代文学的探讨。接着,“施王树坛坫,其实皆俳优”两句,以古代帝王设立的讲学场所比喻当时的文坛,指出虽然表面上尊崇文学,但实际上多是浅薄的娱乐表演,暗含对当时文风的批评。
“后来草窃辈,乃有袁赵俦”两句,通过历史上的草寇与文人并提,强调了文学创作中真正的才华与那些仅为名利而作的文人的区别。“譬如东迁降,于时为春秋”则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势类比,说明文学领域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
“岂真王道微,竟无鲁与邹”两句,进一步探讨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即使在王道衰微的时代,也应有像鲁国和邹国那样坚守文学传统的国家存在。接下来,“单弱不能振,群雄视为雠”则揭示了在强权政治下,文学力量往往难以独立支撑,甚至被视为敌人。
最后,“日月在人心,当于万古求”两句,强调了文学的价值在于能够照亮人心,影响深远,应当超越时间的限制去追求。“奈何舍庄步,局体甘梏囚”则表达了对当前文坛过于追求形式、忽视内涵的忧虑,呼吁文学创作者应坚守庄重的步伐,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囹圄。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创作与社会价值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