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头陀、一身无著,水田衣在何处。
八方都坐惊烽里,那有禅龛容住。君听否。
已涧底浮尸,尚自刊章捕。穷檐恁苦。
又满市夷歌,酒边罢簺,城上奏笳鼓。
幡然笑,是事从头先误。此官今为谁做。
心如蕉叶风撕尽,破得千头万绪。勤自补。
仿石恪维摩,风雪黄岩路。谁宾谁主。
请折脚铛边,袈裟伴我,枯坐万松处。
问头陀、一身无著,水田衣在何处。
八方都坐惊烽里,那有禅龛容住。君听否。
已涧底浮尸,尚自刊章捕。穷檐恁苦。
又满市夷歌,酒边罢簺,城上奏笳鼓。
幡然笑,是事从头先误。此官今为谁做。
心如蕉叶风撕尽,破得千头万绪。勤自补。
仿石恪维摩,风雪黄岩路。谁宾谁主。
请折脚铛边,袈裟伴我,枯坐万松处。
这首诗名为《买陂塘·题萧佛意补衲庵图》,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赵熙所作。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僧人生活与内心世界的画面。
首句“问头陀、一身无著”,询问的是一个身无定所、超脱世俗的僧人,他的简朴衣物在哪里。接着,“水田衣在何处”暗示了僧人的生活可能与农耕为伴,体现了佛教修行中的苦行精神。
“八方都坐惊烽里,那有禅龛容住”表达了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僧人的清净之地也被战争的喧嚣打破,无法找到安宁的禅房。“君听否”引出下文,描述僧人在艰难环境中仍坚持佛法,甚至在涧底漂泊,还要刊刻经文。
“穷檐恁苦”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环境艰苦,街头巷尾充斥着异族歌声,酒肆和城墙上传来各种声音,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叹世事变迁,僧人的心境如同被风吹尽的芭蕉叶,复杂纷扰。
“此官今为谁做”暗指僧人放弃世俗官职,选择清修的生活。“心如蕉叶风撕尽”再次强调内心的净化与坚韧。“勤自补”表达出僧人自我修补、自我救赎的决心,效仿石恪维摩,即使在风雪黄岩的艰辛路上,也坚守信念。
最后,“谁宾谁主”揭示出诗人对僧人与自然、禅修与生活的思考,希望能在僧人的破衲庵中,与他一同枯坐于万松之下,寻求心灵的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选择的深沉感慨,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
小轩佳致信通幽,爽气侵人挟九秋。
暇日不妨寻旧隐,清时无用借前筹。
能诗谁复追常建,爱竹吾今似子猷。
已有琴书随杖履,更邀闲客伴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