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自西来,到此势偏隘。
天门常不扃,为放朝宗派。
双翠展蛾眉,两岸堆螺黛。
欲问抱关人,风迅舟行迈。
大江自西来,到此势偏隘。
天门常不扃,为放朝宗派。
双翠展蛾眉,两岸堆螺黛。
欲问抱关人,风迅舟行迈。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与磅礴气势,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长江水在此处的壮阔与天门山的雄伟。
首句“大江自西来,到此势偏隘”开篇即点出长江的源起与在此地的特殊地形,暗示了天门山的独特位置。接着,“天门常不扃,为放朝宗派”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天门山视为自然之门,长江水在此奔腾而出,仿佛是朝圣者的归途,充满了神圣与庄严的气息。
“双翠展蛾眉,两岸堆螺黛”则通过比喻和色彩的对比,生动描绘了天门山两侧的山峦如同翠绿的眉毛展开,又似螺黛般堆砌,展现出山川之美与层次感。最后,“欲问抱关人,风迅舟行迈”表达了诗人想要探寻守卫这自然门户之人的心愿,同时也借风急舟行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动态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天门山的自然景观,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邯郸旧公子,骑马又鸣珂。
手挥白玉鞭,不避五侯车。
闲愁春日短,沽酒入倡家。
一笑千万金,醉中赠秦娥。
如今高原上,树树白杨花。
长安车马地,此院闭松声。
新罢九天讲,旧曾诸岳行。
能诗因作偈,好客岂关名。
约我中秋夜,同来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