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蔼蔼从平津,东阁由来盛众宾。
终始何尝忘教育,高卑曾不间疏亲。
共陪樽俎无虚日,空喜溪山得主人。
白雪屡歌殊未和,自知羞愧后车尘。
儒冠蔼蔼从平津,东阁由来盛众宾。
终始何尝忘教育,高卑曾不间疏亲。
共陪樽俎无虚日,空喜溪山得主人。
白雪屡歌殊未和,自知羞愧后车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儒学之士在平津(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某个地方或是虚构的地名)行走的情景,表现了他与众宾客共同参与盛大聚会的场面。诗中的“终始何尝忘教育”表明这位士人对于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视,他不论身份高低都能给予关注和指导。诗中还提到“共陪樽俎无虚日”,说明他与宾客们每天都在一起饮酒、宴席,享受着自然山川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主人对他们的盛情款待。
然而,在最后两句“白雪屡歌殊未和,自知羞愧后车尘”中,诗人似乎表达了一种自卑之情。他提到自己虽然多次吟咏《白雪》这样的诗篇,却始终达不到和谐的境界,从而感到羞愧。"后车尘"则是对自己的位置和成就的一种隐喻,暗示自己还在追赶前人的脚步中,未能达到理想中的高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聚会、教育、山川美景等元素,以及诗人内心的自省与反思,展现了一个深具儒家思想和修养的士大夫形象。
群山夹江流,其形如囊橐。
缅想太古前,神功劳斧削。
直下塞坤维,高空插冥漠。
崩浪屡洄漩,层峦迭参错。
罨画象楼台,岧峣类城郭。
翠含青黛光,白者为粉垩。
沿回路已穷,侧转忽开拓。
烟际见渔舟,遥遥一秋箨。
涉险却恬嬉,胜赏反惊愕。
浑似逢异书,披览得约略。
行行止三舍,樵爨倚山脚。
方音闻鹧鸪,暝色下猱玃。
汹汹怒涛哀,凫凫山泉弱。
兴来抽短毫,庶几慰飘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