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三千动地来,马蹄杂沓如轰雷。
军有供顿马有谷,县官奔走如奴仆。
刍茭比屋困诛求,府胥索钱不即收。
君不见江山城头新鬼哭,招魂无人乌啄肉。
铁甲三千动地来,马蹄杂沓如轰雷。
军有供顿马有谷,县官奔走如奴仆。
刍茭比屋困诛求,府胥索钱不即收。
君不见江山城头新鬼哭,招魂无人乌啄肉。
这首清代查诗继的《马草行》描绘了一幅战时社会景象。首句“铁甲三千动地来”,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军队的威势和规模,如同千军万马齐发,声势浩大。接下来的“马蹄杂沓如轰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震撼力,将马蹄声比喻为雷鸣,形象生动。
诗中揭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沉重负担,“军有供顿马有谷,县官奔走如奴仆”,县令和官员忙于供应军需,疲于奔命,地位仿佛奴隶,反映了官僚体制在战时的压迫。诗人接着写到“刍茭比屋困诛求”,形容百姓因缴纳繁重的草料税而生活困苦,连草料都成为压榨的对象。
最后两句“君不见江山城头新鬼哭,招魂无人乌啄肉”,以凄凉的场景收尾,暗示战争的残酷,连死者的灵魂都无法安息,只能任凭乌鸦啄食,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
整体来看,《马草行》通过描绘战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破坏,展现了清朝社会的动荡与不公,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