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东下渡南徐,远道迢遥万里馀。
客路岂堪频见月,故园况复乏无书。
青天剑泣思吴市,白马潮归送伍胥。
一夜昭关双鬓改,芦中泪涸楚江鱼。
晓风东下渡南徐,远道迢遥万里馀。
客路岂堪频见月,故园况复乏无书。
青天剑泣思吴市,白马潮归送伍胥。
一夜昭关双鬓改,芦中泪涸楚江鱼。
这首《宿昭关》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宿于昭关时的复杂心情与对远方故乡的深切思念。
首句“晓风东下渡南徐”,以清晨的微风起笔,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旅程的继续。接着“远道迢遥万里馀”一句,直接点明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为全诗奠定了孤独与疲惫的情感基调。
“客路岂堪频见月”,诗人感叹在旅途中频繁见到月亮,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孤独寂寞的自我反思。“故园况复乏无书”,进一步深化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家人通信,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的无奈与哀愁。
“青天剑泣思吴市,白马潮归送伍胥”两句,运用典故,借古人之事抒发自己的情感。青天剑泣,暗喻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助;白马潮归,则是用伍子胥的故事表达对自由与归家的渴望。这两句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历史文化的深度。
最后,“一夜昭关双鬓改,芦中泪涸楚江鱼”将情感推向高潮。一夜之间,诗人仿佛老了许多,双鬓已白,这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内心痛苦的象征。芦苇中的泪水似乎已经干涸,比喻诗人的眼泪已尽,只剩下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与无法言说的哀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异乡时的孤独、思念与无奈,情感真挚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清溪直下几千丈,桐庐山色相荡漾。
左回右抱徐卿门,钟灵孕秀奇而壮。
徐卿筡卿何可当,七十巳封司马郎。
童颜鹤发今八十,大夫□□尤辉煌。
惟此生辰春欲半,东风醉人花烂漫。
乌妙镂带红锦袍,笑捧霞觞乐清宴。
君不闻南斗之傍桃下人,□□更□三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