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几日无人到。依旧红围绿绕。楼下落花谁扫。
不见长安道。碧云望断无音耗。倚遍阑干残照。
试问泪弹多少。湿遍楼前草。
西楼几日无人到。依旧红围绿绕。楼下落花谁扫。
不见长安道。碧云望断无音耗。倚遍阑干残照。
试问泪弹多少。湿遍楼前草。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寂而又带有淡淡哀伤的情境。开篇“西楼几日无人到”,即刻展现了一个久无行人的空旷场所,这个西楼仿佛成为了时间的遗忘之地。而“依旧红围绿绕”则是对这座楼周遭景色的描写,虽说没有人来往,但自然界的景色依然如故,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楼下落花谁扫”,则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感体验。落花无人清扫,不仅是自然景象的一部分,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某些事物或情感的留恋和不舍。
紧接着的“不见长安道”一句,表达了对远方甚至是精神家园的渴望与怀念。长安,在这里可能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文化的心灵寄托。
“碧云望断无音耗”,则是一幅视觉与听觉上都极为凄清的画面,碧云如隔,遥望而不可及,连声息也渺茫难寻,这分明是诗人内心孤独与寂寞的一种写照。
“倚遍阑干残照”,诗人在楼上依栏久立,目送着日光的余晖,这个动作本身就充满了无尽的忧思和感慨。而“试问泪弹多少”则是对内心涟漪的一种质询,泪如溪流,是怎样的哀伤才能让人如此落泪。
最后,“湿遍楼前草”,泪水如溪,连楼前的青草都被濡湿,这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哀痛,也映射出他内心的悲凉与无尽的思念。
何年湮息壤,千里发胎簪。
洪泽陂难障,淮南害独深。
尾闾原地势,降割岂天心。
十万生人命,经旬突不黔。
报道归仁决,须臾涌浪高。
羊头何滚滚,釜底自滔滔。
草木先秋萎,鱼龙竟日号。
不堪容膝地,霪雨又萧骚。
即以城为岸,惊涛直撼城。
长湖无鸟过,六月已凉生。
野哭何人急,讹言半夜惊。
全家风浪里,秉烛坐深更。
泛宅知无计,危楼且共存。
半间连榻灶,八口杂鸡豚。
呕泄情怀恶,燔烧泪眼昏。
皇天吾不怨,幸免作鱼鼋。
藻荇牵高树,荒村八九墟。
人情争纲罟,劫运到诗书。
大厦何当庇,他乡好卜居。
可怜空际雁,无处觅泪洳。
眼见污邪尽,高原卷亦空。
疗饥思圣米,御湿觅山芎。
不没城三版,难租地一弓。
奇灾经几见,骇绝白头翁。
司空奉帝命,曷以拯灾黎。
上策惟通漕,奇勋在护堤。
归墟迷海口,沙路塞云梯。
财赋维扬地,何堪竟作溪。
五行多错迕,谁与问京房?
谷洛将无斗,淮黄久失常。
禹功真不再,天变故难详。
激荡悲风起,哀音彻大荒。
《乙丑纪灾诗》【清·李必恒】何年湮息壤,千里发胎簪。洪泽陂难障,淮南害独深。尾闾原地势,降割岂天心。十万生人命,经旬突不黔。报道归仁决,须臾涌浪高。羊头何滚滚,釜底自滔滔。草木先秋萎,鱼龙竟日号。不堪容膝地,霪雨又萧骚。即以城为岸,惊涛直撼城。长湖无鸟过,六月已凉生。野哭何人急,讹言半夜惊。全家风浪里,秉烛坐深更。泛宅知无计,危楼且共存。半间连榻灶,八口杂鸡豚。呕泄情怀恶,燔烧泪眼昏。皇天吾不怨,幸免作鱼鼋。藻荇牵高树,荒村八九墟。人情争纲罟,劫运到诗书。大厦何当庇,他乡好卜居。可怜空际雁,无处觅泪洳。眼见污邪尽,高原卷亦空。疗饥思圣米,御湿觅山芎。不没城三版,难租地一弓。奇灾经几见,骇绝白头翁。司空奉帝命,曷以拯灾黎。上策惟通漕,奇勋在护堤。归墟迷海口,沙路塞云梯。财赋维扬地,何堪竟作溪。五行多错迕,谁与问京房?谷洛将无斗,淮黄久失常。禹功真不再,天变故难详。激荡悲风起,哀音彻大荒。
https://shici.929r.com/shici/5ckprz.html
我有同心人,道义相友师。
频年丧浙多,存者复别离。
即今将去客,欲别无由辞。
丈夫会有志,岂为儿女私。
所恨在世日,孤负箴与规。
临风一长叹,愿为诸君期。
百里半九十,一篑功莫亏。
鉴戒不在远,请君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