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去风来雨乍晴。断烟分远树、夕阳明。
夕阳无处雁斜横。山重叠,山外更入行。
千古短长亭。别离浑是苦、柰西征。
欲凭双鲤寄幽情。东流水,几日到襄城。
云去风来雨乍晴。断烟分远树、夕阳明。
夕阳无处雁斜横。山重叠,山外更入行。
千古短长亭。别离浑是苦、柰西征。
欲凭双鲤寄幽情。东流水,几日到襄城。
这首元代刘秉忠的《小重山》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的画面。"云去风来雨乍晴",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风雨过后天空放晴的清新景象。接下来的"断烟分远树、夕阳明",通过断续的炊烟和远处的树木,以及明亮的夕阳,展现出傍晚时分的宁静与开阔。
"夕阳无处雁斜横",借雁南飞的形象,寓言着离别之情,夕阳下没有归雁的踪影,增添了离别的寂寥。"山重叠,山外更入行",连绵的山峦仿佛在暗示着旅程的遥远和艰辛。
词的下半部分转向了离别之苦和对远方的思念。"千古短长亭",意指长久的离别,无论亭子长短,都无法缓解离人的愁绪。"别离浑是苦、奈西征",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苦和对西行征途的无奈。
最后,词人寄情于鱼雁传书,"欲凭双鲤寄幽情",希望借助鲤鱼传书寄托内心深藏的情感。然而,"东流水,几日到襄城",流水东逝,表达了对消息传递速度的忧虑,以及对收信人襄城的遥想。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感真挚,展现了离别之苦和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
焚鱼共酌田家醴,欢酣递啸凉风起。
子谙懒叔故相携,指点村南聊纵履。
行行林影摇参差,拄杖扶我长过眉。
幽寻极眺不知倦,路转石角时钩衣。
泉声入耳淙琤玉,何许泠泠砧杵续。
悠然发兴见南山,林壑盘纡如岳麓。
喧卑迥隔区中缘,况复华月升东边。
明凝苔露正皎皎,净映石濑弥娟娟。
方欣清景多幽事,扬煇莫遣浮云蔽。
绝怜萤影巧自持,却厌蛙欢苦无谓。
归来阿朗傍隅趋,示我长吟意有馀。
明宵有月更相就,还看玉轮游舞雩。
一春痴癖门长扃,两耳不闻鶗鴂声。
不知东南风,扫尽红紫英。
行行点检桃李径,但见树子青冥冥。
门前水流渠,照灼须眉清。
科斗游其间,脚股各已生。
渠旁草郁郁,草底蚯蚓鸣。
韵如抽茧丝,幽咽得我听。
念此琐细物,随时变音形。
黄河赤鲤或点额,老骥塞默长羁缨,嗟嗟世路真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