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
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
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
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
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
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
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
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
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
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
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 苏东坡)创作的,名为《永安宫》。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在表达对历史变迁和昔日繁华遗迹现今凋零的感慨。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这两句描绘了时间长河中的陵墓与古老宫殿的沧桑变化,只有少数建筑能够幸存于世。
“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诗人在漫步之间询问年迈的长者,关于昔日繁荣,只剩下永安门还能见证往事。
“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这里写出了许多游客涌向楚地和蜀地(今四川一带),到了傍晚时分,车马的声音此起彼伏,显得十分热闹。
“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繁华建筑的无限感慨,因为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的辉煌,只有少数人才会去怀念那些曾经的荣耀。
“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这里的“蜀先主”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君主刘备,诗人感叹他因战事失败而失去了国家和尊严。
“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最后两句是说按照道理,应该是公正的法律来裁决生死,而不是像当时那样因为战乱而导致无辜者蒙难。
苏轼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旧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于战争、国家兴衰以及人伦悲欢的深刻感悟。
政和官焙雨前贡,苍璧密云盘小凤。
京华谁致建溪春,睿思分赐君恩重。
绿杨院落春昼永,碧砌飞花深一寸。
门下宾朋还毕集,碾声惊破南窗梦。
高情爱客手自试,春雾脚萦雪花涌。
聚观诗胆已开张,欲啜睡魔先震恐。
我有僧中富贵缘,此会风流真法供。
定花磁盂何足道,分尝但欠纤纤捧。
七杯清风生两腋,月胁澄魂谁与共。
戏将妙语敌甘寒,诗成一吊卢仝冢。
我寻流水行,忽入霜华谷。
山阴见幽人,目带湖山绿。
语温如春风,韵秀自拔俗。
暗惊枯木堂,栖此一枝玉。
遥知夜窗深,雪响乱脩竹。
宝书掩残红,佳眠正清熟。
逸想在西兴,清梦不容逐。
觉来念行处,小诗欲收录。
诗成写乌丝,银钩夺人目。
棐几著牙签,兴来还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