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结山川凿混元,谁为窟宅遗神仙。
三千曾会幔亭客,十六仍标洞府天。
崖有珍苞不缘种,棺遗清骨莫知年。
披图昔谓多增饰,至此方知画未全。
融结山川凿混元,谁为窟宅遗神仙。
三千曾会幔亭客,十六仍标洞府天。
崖有珍苞不缘种,棺遗清骨莫知年。
披图昔谓多增饰,至此方知画未全。
这首诗描绘了对武夷山的游览体验,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的赞叹。诗人韦骧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武夷山的壮丽与神秘。
首句“融结山川凿混元”,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将武夷山的形成与天地混沌初开相联系,赋予了山川一种超凡脱俗的神圣感。接下来,“谁为窟宅遗神仙”一句,引出武夷山作为神仙居所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千曾会幔亭客,十六仍标洞府天”两句,通过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提到的“幔亭客”可能是指古代的文人雅士或神仙聚会,而“十六仍标洞府天”则暗示着武夷山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崖有珍苞不缘种,棺遗清骨莫知年”两句,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强调了武夷山的独特之处——崖壁上生长的珍贵植物并非人为种植,古老的墓葬中留下的骸骨年代久远,难以考证。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也暗示了武夷山悠久的历史。
最后,“披图昔谓多增饰,至此方知画未全”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的真实景象与之前所见图画之间的对比感受。诗人意识到,尽管图画可以捕捉到山川的美丽,但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领略到武夷山的全貌与精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武夷山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与想象之间差异的思考。
君不见阳羡周将军,射杀南山白额虎,千古万古声流闻。
又不见宜兴赵大夫,南山三十有六虎,令行杀取无复馀。
一虎昔何少,三十六虎今何多。
虎多人不患,所患政之苛。
苛政灭人门,猛虎戕人命。
择祸莫若轻,泰山之人论已定。
大夫性高明,下令走风雨。
所知在田里,了不见台府。
既令民免政之虎,又与民除虎之苦,四境之民歌且舞。
或云杀虎太伤和,胡不令渠自渡河。
我闻此言笑且呵,大夫忧民忧,岂必限吾土。
不然邻国以为壑,信也白圭愈于禹。
古阳羡,今宜兴。大夫邑之主,将军邑之民。
主宾多寡事不同,千古万古同清芬。
《杀虎行谢宜兴赵大夫惠虎皮虎腊虎睛》【宋·刘宰】君不见阳羡周将军,射杀南山白额虎,千古万古声流闻。又不见宜兴赵大夫,南山三十有六虎,令行杀取无复馀。一虎昔何少,三十六虎今何多。虎多人不患,所患政之苛。苛政灭人门,猛虎戕人命。择祸莫若轻,泰山之人论已定。大夫性高明,下令走风雨。所知在田里,了不见台府。既令民免政之虎,又与民除虎之苦,四境之民歌且舞。或云杀虎太伤和,胡不令渠自渡河。我闻此言笑且呵,大夫忧民忧,岂必限吾土。不然邻国以为壑,信也白圭愈于禹。古阳羡,今宜兴。大夫邑之主,将军邑之民。主宾多寡事不同,千古万古同清芬。
https://shici.929r.com/shici/YEA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