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每为看山出,唯有山云不待期。
草长乍经春雨后,江明偏近夕阳时。
前林犬吠僧归远,古殿钟鸣客散迟。
除却陶潜贪酒盏,不知莲社复容谁。
山人每为看山出,唯有山云不待期。
草长乍经春雨后,江明偏近夕阳时。
前林犬吠僧归远,古殿钟鸣客散迟。
除却陶潜贪酒盏,不知莲社复容谁。
这首明代诗人顾璘的《和鲁南永福禅房二首(其二)》描绘了山中禅房的宁静与闲适生活。首句“山人每为看山出”,写出了山居者常常为了欣赏山景而出门,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次句“唯有山云不待期”则强调了山中景色的随意与不可捉摸,暗示了诗人对无常世事的淡然态度。
“草长乍经春雨后”描绘了春天雨后万物生长的景象,清新而富有生机,体现了禅房周围环境的恬静与和谐。“江明偏近夕阳时”进一步渲染了禅房周围的自然之美,夕阳斜照下的江面显得格外明亮,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前林犬吠僧归远,古殿钟鸣客散迟”通过犬吠和钟声,展现了禅房日常生活的片段,僧侣归来的狗叫声和寺庙钟声的悠扬,都传递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禅意氛围。最后一句“除却陶潜贪酒盏,不知莲社复容谁”,诗人以陶渊明自比,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陶潜那样的隐士,恐怕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禅房的生活场景,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茅生绝艺天下无,何以刻此观弈图。
刘商见之亦惊倒,神妙似与龙眠俱。
松阴对弈者谁子,岂非角里园公乎。
云绡雾縠古冠佩,童颜雪顶沧溟枯。
野樵旁立太痴绝,归来始觉仙凡殊。
斧柯竟化作尘土,世间甲子真须臾。
老夫只解饮醇酒,一着输赢曾放手。
市廛有地寄閒身,却觅南山橘中叟。
贞节之妇何代无,大节直与忠臣俱。
高风凛凛出肝胆,皎如日月行天衢。
江淮丧乱复何有,衣冠扫地悲穷途。
眼明见此节妇传,胸中愤气为之苏。
夫君疾病有遗语,身后之事当何如。
上有高堂之老姑,下有乳哺之二雏。
浮云无根白日短,黄尘有尽沧溟枯。
沧溟易枯日易短,妾心到死终难渝。
夫君一去三十载,二雏茕立今为儒。
迩来世俗薄如纸,抚琴南望空嗟吁。
为臣不能报明主,七尺有躯空丈夫,呜呼七尺有躯空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