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提封倚乐亭,九河分处见孤城。
池台钓罢人何在,邱垄春来草自生。
遗像丹青皆旧物,斯民箫鼓漫新声。
谁能特表平生事,祝史从官得币牲。
列国提封倚乐亭,九河分处见孤城。
池台钓罢人何在,邱垄春来草自生。
遗像丹青皆旧物,斯民箫鼓漫新声。
谁能特表平生事,祝史从官得币牲。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王侯祭祀场所的追忆与感慨。首联“列国提封倚乐亭,九河分处见孤城”以壮阔的背景展开,将祭祀之地置于广袤的国土与自然之中,乐亭与孤城形成鲜明对比,既显出祭祀之地的庄严,也暗示其孤独与历史的深远。
颔联“池台钓罢人何在,邱垄春来草自生”转而聚焦于祭祀场所的景象变迁。池塘与台阁已无人迹,只有春天到来时,荒冢上的野草自行生长,这一对比强烈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
颈联“遗像丹青皆旧物,斯民箫鼓漫新声”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描绘祭祀场所中仍存的古老画像与器物,与周围百姓欢庆时的新声形成对比,强调了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
尾联“谁能特表平生事,祝史从官得币牲”则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王侯生平事迹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点明了祭司与官员在祭祀活动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尊重。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时间流转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蔓草不独立,苍松无倚附。
挺生山之阴,蟠结坚以固。
亭亭拂层云,湛湛浥零露。
孤劲耐霜寒,凄清越朝暮。
荫可大千尺,材真庙廊具。
上邀鹳鹤集,下委鹿豕聚。
偃仰风尘中,百年托贞素。
非不甘栋梁,良师鲜所遇。
勿以老烟霞,无如识者顾。
但恐摧作薪,竟为采伐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