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欃出东南,乍乍吐妖芒。
其凶主兵象,毋乃太不祥。
天欃出东南,乍乍吐妖芒。
其凶主兵象,毋乃太不祥。
这首诗以“天欃”开篇,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又充满危机的景象。天欃,古代星象术语,指的是天空中某些特定的星象变化,常被古人视为预示着重大事件或自然现象的征兆。诗人通过“出东南”、“乍乍吐妖芒”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诡异的氛围,暗示着某种不祥之兆的出现。
接下来,“其凶主兵象”,进一步点明了这种不祥之兆与战争相关联,预示着可能的军事冲突或动荡。诗人用“毋乃太不祥”表达了对这种预兆的担忧和不安,强调了其潜在的严重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象征性的意象,传达了对未知事物的警觉和对社会稳定的忧虑,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在清末近现代初这样一个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命运和未来走向的深切关注。
蜀葵鄙下兼全落,菡萏清高且未开。
赫日迸光飞蝶去,紫薇擎艳出林来。
闻香不称从僧舍,见影尤思在酒杯。
谁笑晚芳为贱劣,便饶春丽已尘埃。
牵吟过夏惟忧尽,立看移时亦忘回。
惆怅寓居无好地,懒能分取一枝栽。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馀斐亹,水墨两氛氲。
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
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满叶珠蓑蓑。
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
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
去年买此宅,多为人所咍。
一家二十口,移转就松来。
移来有何得,但得烦襟开。
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
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
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